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有着“国家中央公园”和“陕西绿肺”之称,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还被尊为华夏龙脉,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违规征地、粗暴开发……秦岭的别墅开发乱象屡禁不止,秦岭北麓地区生态保护形势日趋严峻。
【环境保护】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项最新科学调查发现,全球海洋表面漂浮着约5.3万件塑料垃圾,总重量接近27万吨,这些塑料垃圾中绝大部分宽度不足5毫米。下图示意太平洋海域的塑料垃圾分布(图中白色斑点表示塑料垃圾集中之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①洪涝②地震③泥石流④滑坡⑤台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秸秆“用则利,弃则害”。近年来,有科研机构和企业联手。完成了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一土壤改良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该技术的核心和要点是:秸秤集中收集一打包一造粒后,经低温限氧热裂解,生成生物质炭、生物质气和木醋液。生物质气作为系统燃料可供循环利用,木醋液含有大量有机养分并具有杀虫功能,与N、P、K等营养元素复配到生物质炭中,经造粒后制成生物炭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促进我国绿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指出秸秆炭化还田一土壤改良技术的意义。
冬虫夏草一般生长在海拔3000~5000m的山地阴坡、半阴坡的灌丛和草甸中,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极高的药用与经济价值,使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及政府部门相当关注。下图为三江源地区分布图和冬虫夏草图。
分析三江源地区成为冬虫夏草优质产区的主要原因,并为该区域冬虫夏草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读海陆位置分布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则P地为(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11.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则P地自然带是 (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有关旅游活动中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活动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发展旅游业必然会污染环境,应限制其发展
C.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都是由于游客乱刻乱画造成的
D.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不但危害当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本身
读下列图表,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2011年中国内地部分省区废水排放情况示意图
材料二:地下水污染示意图
(1)从排放的废水构成比例看,上海与江苏的差别是 ▲ ,原因是上海 ▲ 。(2分)
(2)材料二中地下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有 ▲ 和 ▲ 等。相对河水污染而言,地下水污染治理难度较大,其原因是 ▲ 。(3分)
(3)水环境管理的手段主要有经济手段、 ▲ 手段和 ▲ 手段。(2分)
(4)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哪些措施?(3分)
宇宙是神奇的;生命是可贵的、也是脆弱的,我们要关爱生命!读天体系统及太阳系局部图,回答问题。(16分)
(1)下面是一张外星人从某河外星系发往我们学校的电报,请你在上面补充我们学校的“地址”:吉安市吉州区吉安一中(2分)
(2) 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到达火星表明,表明此人造天体已经离开了_____________系,太阳系中心天体的能量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读太阳系局部图,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及类型:
B是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行星;D是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行星。(8分)
(4)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的星球,其有利的条件是地处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且自身还具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_______________等。(2分)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离心力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甲、乙、丙所示内容排列正确的是
A.甲——地价上涨 乙——交通拥挤 丙——各类产业迁出
B.甲——交通拥挤 乙——地价上涨 丙——各类产业迁出
C.甲——各类产业迁出 乙——交通拥挤 丙——地价上涨
D.甲——地价上涨 乙——各类产业迁出 丙——交通拥挤
14.图示现象可能导致
A.市中心人口将大幅增加 B.城市化水平将不断下降
C.城市用地向外扩展,出现卫星城 D.中心商务区逐渐向郊区迁移
读某海域水温(℃)分布图(下图),完成
图中甲半岛是
A.山东半岛 B.辽东半岛 C.雷州半岛 D.朝鲜半岛
读图2,完成51—52题
|
51.(2009浙江文综4)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52.(2009浙江文综5)四地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仅分布在北半球
B.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③主要分布在纬度—
的大陆西岸
D.④主要分布在纬度—
的大陆东岸
里海的成因是
A.断裂沉陷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火山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