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会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而不得遇。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消磨于场屋之中;而……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  (“文革”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据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回答: (1) 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 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3) 材料三中,顾炎武认为当时禁锢人才的因素是什么?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进步思想? (4)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必要性以及这场讨论对“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产生的影响。 答案: 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原因: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 历史影响:维系专制统治,压抑人的自然欲求;升华抽象思辨,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人格建树、民族气节、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等)。 因素:以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 思想:经世致用,学以致用。 必要性:“文革”结束后,“左”倾思想、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 影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奠定了思想基础)。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