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爷爷的雷雨天 郑俊华 “咔嚓!” 晚饭刚上桌,阴沉沉的天空,响起一声炸雷。 爷爷腾地从饭桌旁站起来,一把拉起我:“不好,有敌情!快,杉木林!” 这时候的爷爷,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迅速拎上猎枪,我则伸手抓过两把雨伞,打开角门,跟在爷爷身后,冲入夜色之中。 家里老房改造时,我主张,跨院的角门继续保留,因为爷爷,他喜欢! 我和爷爷冲下堤坝,绕过一棵棵百年老松,继续向前摸。 护林的老奎叔慢悠悠地迎面走来。我忙递了个眼神过去:“老奎叔,什么情况?” 几道闪电劈过,夜空忽明忽暗。爷爷举起枪,如临大敌。老奎叔突然神色一凛,扯住爷爷的胳膊,压低声音说:“有敌情,伤员们已经撤了!” 爷爷也压低声音:“撤哪儿去了?” “你家!” “快回去,快!”爷爷掉过枪口,消失在夜色里…… 当年,爷爷还是个身手矫健的青年猎手,我们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就是爷爷的猎场。大山的山洞、沟谷、古树、悬崖,没有他不知道的,就连那些拧犄角的羊肠小道,也都是他的几个猎手兄弟踩出来的。 那年的一个午后,大山里来了一支队伍,大都面黄肌瘦,一袭破旧的灰色衣裤,裹腿打得还算结实;清一色的草鞋,经过荆条子的再三缠裹。再一细看、二三十人的队伍,几乎每个人都有伤,或头部、或腿部、或胳膊,灰白色绷带渗着血迹。 爷爷抄小道赶在他们前面,把随身带的干粮和腊肉、土酒,挂在路边的树上。一大兜,很醒目,他们一眼就发现了。 几个小兵如获至宝,争相过去取下来,拿到一个头缠绷带、手柱木棍的兵跟前。那兵年纪看起来比小兵大,性格沉稳。爷爷当时想,他一定是他们的长官。 那兵没接过东西,对几个小兵说了些山南海北爷爷听不太懂的土话。 后面的事情就简单了。爷爷从树后转出来,把小兵重新挂回树上的兜子取下,郑重地交给了那柱棍的兵。那兵也不是军官,就是伤比较重的老兵。 他们始终没说自己是什么部队,爷爷也没有多问。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在那样连日阴雨、缺粮少药的境况下,依然说笑、哼歌。 爷爷喜欢上了这些人。 他当夜回了趟家,没跟家人透露一点儿消息,扛着家里的糙米、土酒、狍子肉和全部的草药,从屋后跨院的角门溜走了。 爷爷是十天后,被后山罗家寨的瞿爷爷带人抬回家的, 多年后我们才知道,那次爷爷是准备凭着自己山里通的优势,把这支与大部队走散的小队伍送过山去。 他们白天急行军,晚上宿山洞,绕开溪流、暗沼、沟壑,奔走在弯曲的羊肠小道上。 第三天下午,电闪雷鸣中,有两架飞机向他们直冲下来。 老兵大喊一声:“隐蔽!”话到手到,他一把将身边的一个小兵推到了几步外的小石砬子旁,正想就地趴倒,却见毫无战斗经验的爷爷还站在路中央,愣愣地东看西看,老兵扔了手中的棍子,急步蹿到爷爷身后,一个“猛虎扑食”,将爷爷结结实实地压在身下,两人就势滚进了路边的草丛。不过一息之间,空中落下三枚炸弹,把离他们几步远的羊肠小道,炸成了几尺深的断崖。 那次轰炸牺牲了7人,年龄最大的是拉棍老兵,38岁;最小的扛锅小鬼,仅15岁。 鹰嘴岩下的杉木林,堆起了一地坟茔。 一片弹片钻进了爷爷右脑,经当地名医瞿老山人竭力抢救,爷爷幸存了下来,但从此,爷爷的思维就停滞在了炮火硝烟中。 有一年,爷爷被请到县里,拿回了个红本本。村里人这才知道当年他遇到的队伍,是北上长征的红军。 那片坟成了爷爷的根据地,年轻时打猎,年老时护林、修坟,差不多每天必到。爷爷最得意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三天怎么了?那咱也是长征队伍的人!” 时间是一条良药,几十年过去,爷爷的病基本好了,但遇雷电、发烧、劳累等情形,还时有复发。 猎枪交公后,木工活娴熟的老爸,做了把一模一样的老式木头猎枪。 爷爷自是喜出望外。 老小孩一样的爷爷,是乡人的话题、乡人的至宝,每当爷爷病发,知根知底的寨里乡邻们,都会十分默契地主动配合。 当大雨落地时,我和爷爷已拐进了跨院的角……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 年7期)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爷爷年轻时是一个身手矫健的猎手,非常熟悉黑山寨周围的大山,天天在山林中打猎,可见他能遇到红军并帮助他们,并非偶然。 B . 炸弹将羊肠小道炸成了断崖,这处场面描写惊心动魄,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凶险,也表现了老兵和爷爷的勇敢,形象鲜活感人。 C . 轰炸使得红军队伍牺牲了七个人,爷爷也不幸受伤,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爷爷没有忘记曾经的生死与共,他将护坟当成了一生的事业。 D . 爷爷的事迹感动了寨里的人,“我”要求新家留角门,爸爸做老式木头猎枪,寨里的人配合演戏,大家都对爷爷怀有爱和敬意。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耳朵突然支楞起来,眼睛不再浑浊,脚步不再迟滞”,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爷爷对周围环境的高度警惕,也营造了紧张气氛。 B . “我”配合爷爷演打仗的戏的情节在文中多有照应,比如“我”给老奎叔递眼神,老奎叔心领神会,对爷爷说伤员们撤到了“你家”。 C . “三天怎么了?那咱也见长征队伍的人!”反问、感叹语气的同时使用表现了爷爷的自豪,红军队伍作风优良尼其自豪的原因之一。 D . 小说的情节设置得紧凑、巧妙,开篇直接进入情境,吸引了读者,把读者拉入到紧张的战争氛围中,引出对故事来龙去脉的追述。 (3)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小说中“爷爷”的形象特征。 (4) 小说以“爷爷的雷雨天”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 B A ①身手矫健:他年轻时是个身手矫健的猎手,足迹踏遍寨子周围的大山,熟悉那里山洞、沟谷、悬崖,是一个“山里通”②质朴慷慨:他看到红军伤员处境艰难,就赠药给食;看到他们态度和蔼,相扶相助,困境中依然乐观,就喜欢上他们;③勇敢忠诚:他不惧艰险为红军带路,持之以恒守护烈士的坟茔,并以此为荣:哪怕因伤后遗症发作时也不忘与敌拼杀。(答出两点即可) ①串联情节。当年敌机轰炸,七名红军战士牺牲,爷爷受伤被救,都发生在“雷雨天”;直到现在,每逢“雷雨天”,爷爷总会回忆起当年的炮火硝烟。②烘托人物。当年,“雷雨天”这种恶劣的环境烘托了爷爷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现在,每当雷雨天,爷爷的言行及乡邻的“配合”,不仅再现了爷爷当年的英雄形象,也表现了乡邻崇敬英雄的品质③暗示主题。题目将环境和人物联系在一起,突出了“雷雨天”对爷爷的特殊意义,既激发阅读兴趣,又有助于读者理解革命年代的生活和英雄的精神,珍惜现在,不忘历史,时时刻刻保持对英雄前的尊重与敬仰。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