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孙中山的活动 1894年 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905年 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 1912年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 指示李烈钧在湖口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宣布江西独立,并发表讨袁通电。 1924年 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的政治观念虽然时有变化,但是他始终“是一个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韦慕庭这样评价:“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他生前确实没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可说是个失败者。但是,他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响,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在他身后,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终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又不能说是一个失败者。” (1) 根据材料一,孙中山的活动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如何理解孙中山的政治观念“时有变化”?为什么孙中山“不能说是一个失败者”? (3)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从孙中山身上汲取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等。 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孙中山主张走改良道路,挽救民族危机;当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救中国时,他主张民主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面临军阀割据统治,他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孙中山政治观念的变化,是近代中国革命形势变化的深刻写照。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孙中山推动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深刻影响了国共两党,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不惧挫折;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