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世纪后期,日耳曼人最终消灭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一系列封建王国,欧洲进入漫长的中世纪。因古代罗马帝国没有稳固的统一基础,加之后来日耳曼人各政权的相互攻伐,西欧从此再未真正实现统一。9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趋于成熟,日耳曼人国家的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商业接近于无,社会基本单位是实力强大但独立性强的大庄园,政治体制是世袭贵族把控的封君封臣制。日耳曼人还皈依了基督教,在此后漫长的年代中,基督教的影响不断扩大,并逐渐凌驾于各国王权之上,成为封建君主的后盾。这一时期的西欧各国大体上游离于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交流之外,这些与古代罗马有很大不同。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 5-9世纪,中国经历了从南北朝的分裂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匈奴、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关中之人,戎狄居半”。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认为自己是华夏的传人,争夺的主要是国家统一的主导权。少数民族政权“崇尚儒术,明达政事”,汉族也“纳四夷之乐”。进入隋唐时期,我国重新实现了南北统一,国家和社会更具有包容性和进取性。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政治制度上的建树颇多,多项政治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实行的开明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外来的佛教逐渐中国化,中国与欧亚各地区的联系变得日趋密切。 ——摘编自瞿林东《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的考察》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的不同之处。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5-9世纪中国西欧社会发展不同的原因。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5-9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影响。 答案: 不同:中国:民族交融,从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西欧:西罗马帝国崩溃,封建王国并立,封建等级制;中国:魏晋-隋唐的历史进程是连续的,西欧:从西罗马至中世纪存在明显断裂;中国:佛教本土化(与儒道融合)并从属于世俗政权(服务于封建统治),西欧:基督教凌驾于王权(国家)之上;中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西欧以庄园为基本经济单位(盛行大土地所有制);中国:对外交流较为频繁,西欧:与世界的联系较少。(任意4方面) 原因:中国:秦汉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为重新统一奠定了文化基础;隋唐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外政策、文化政策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向心力;隋唐时期制度创新(科举制度、租庸调制度等)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需要国家统一与稳定。(任意3点) 西欧:罗马帝国的统一依靠武力维持,缺乏真正统一的经济、文化基础;中世纪封建等级制度是西欧中世纪政治分裂的制度根源;庄园经济是政治分裂的经济根源;罗马教廷是各封建政权的政治后盾。(任意3点) 影响:为宋元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宋元时期国家、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国社会治理提供了历史经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任意2点)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