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历史事件(人物)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物言论帕尔默(美国史学家)1866年,英国在芝加哥有它的粮仓,在加拿大有它的森林,它的养羊场在澳大利亚,它的金矿和银矿在加利福尼亚和秘鲁,它喝从中国运来的茶叶,饮从东印度弄来的咖啡。梅雪芹(清华大学历史教授)英国作为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煤烟污染最为严重;水体污染亦十分普遍。20世纪初期,美国的工业中心城市,煤烟污染也相当严重。德国工业中心上空长期为灰黄色烟幕所笼罩,晾晒的衣服变黑,即使白昼也需要人工照明。杰里.本特利(美国史学家)在工业化时代,职业道德内在化了,专业人员在业余时间致力于自我发展,他们热衷于阅读,并参加与商业或文化有关的课程。产业工人聚集在一起参加体育活动,欧洲的英式足球和美国的棒球在工业时代都成为大众运动。材料二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位学者分别是从哪一角度对工业革命进行的评价?并作简要说明。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推断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各自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3)
通过对以上材料探究,你认为影响史学家进行研究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第一则材料,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了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或英国成为了“世界工厂” )第,二则第二则材料,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了工业革命造成工业化国家普遍严重的环境问题。第三则材料,从文化发展角度,分析了工业革命提升了市民的职业道德和文化修养(工业化促进文体活动的广泛推广)。
依据:1978年以前的评价:认为李鸿章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而是镇压农民起义、签订不平等条约出卖民族利益,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1978年以后的评价:认为李鸿章主持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近代海军、新式学堂,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人物。原因:1978年前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左”倾错误到恢复“双百方针”,思想日益解放;史学观念的改变,史学研究由较为限制走向相对开放、自由。
因素: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因素,立场,价值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