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看纷繁复杂的世间百态、人间万象,一般有三种视角——仰视、平视、俯视。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会有不同的心态,会有各异的结果。一位哲学家说:“仰视、平视、俯视,是人生的三种姿态。”有人赞成仰视,有人赞成平视,有人赞成俯视。
作为一名高中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参考例文】 平视 人生在世,既不必以自卑自贱的心态去仰视别人,也不宜以自视甚高的心态去俯视别人,学会平视,平视自己、也平视别人,才是最恰当最具亲和力的社交“视角”。 惯于仰视别人者,在卑微和惶恐中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营营碌碌、心力交瘁,何苦来!反之以俯视他人为能事者,则热衷于居高临下、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往往看不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两种人在“视角”上的偏差,致使其对人对己的看法变形失实不能正确对待。之所以如此,都是因为他们缺乏丰厚的人格底蕴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平视自己,即是不卑不亢地立身处世天下之难,最难的是摆正自己。人在遭遇挫折时,容易自怨自艾把自己看得太低而在春风得意之际又往往自视甚高,以为天下英雄舍我其谁君不见有些人一旦小有成就原本好端端的一双眼睛便挪位到额头上,从此“视觉”异化,平视功能丧失,到哪都摆出一副鹤立鸡群的架势。宋代有位名臣叫赵抃,此公为人耿直,为官清正,从不以其官位自傲。他告老还乡时曾赋诗明志:“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平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意思是你们不要以为我是什么大官,我其实就是当年出身在柯村的赵四郎啊!那些惯于在俯视他人的得意中生活的人,比照一下赵老夫子乐于平视自己的嘉言懿行,能不汗颜? 平视他人意味着自爱自重,不妄自菲薄。有个这样的故事,据传清朝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留学回国,路过武昌总督府,想会见当时颇有名气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就写了一张便条:学者孙中山求见张之洞兄,张大总督看过守门人递进的便条,面有不悦,提笔在条上批写:持三字帖,见一品官,白丁焉敢称兄弟?守门人将条子还给孙中山,孙中山一看迅即在便条上书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也可傲王侯。”守门人又将条子传进总督府,张之洞看后“啊”了一声,连声说:“请!请!请!”孙中山不愧是孙中山,地位卑微时便敢于平视权贵,着实有胆有识。我们周围的不少人一见达官贵人,便情不自禁地躬背屈膝,作仰视状,宜不羞愧!国人是该学学孙中山,什么时候面对权贵也敢挺脸抬头,学会平视,才算是在真正意义上“站起来了”。走笔至此,不能不提到大名鼎鼎的罗斯福。罗斯福下肢瘫痪,却以其赫赫政绩赢得美国惟一的蝉联四届总统的殊荣,此公气质谦和,平等待人,像兄长和朋友。有人说,罗斯福能把国王当普通人看待,而把普通人当国王看待,但国王和普通人都因此而爱戴他。 平视,是一个人高尚的情操、卓越的学识之自然流露。一个人只有敢于且乐于平视,才能面对皇亲国戚不会自惭形秽、低声下气,面对贩夫走卒不会颐指气使、神气活现。在繁华的都市里,如果我们穿着草鞋微笑着平视一切,则堪称文明时代的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