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材料一:
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威丰皇帝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谕”。此后,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工业出现了,新式海陆军开始等建,新式学堂一一举办,留学生陆续外派,大清国有了些许新的气象。
——纪录片《复兴之路》
在西方开始入侵的1853-1854年间,统治集团对于如何应付外来侵略意见分歧,莫衷一是。最终1868年4月,日本天皇率领群臣宣读“五条誓文”,锐意改革。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军事;大学归功于美国。
——《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德国宰相俾斯麦在1870年曾断言:30年后日本会兴旺起来,中国会更加衰弱下去。根据就是日本使节到欧洲,注意的是讲求政法,兴办工商,研究学术。而中国人到欧洲则是忙于探询军火的价钱和何种军舰装备精良,思想观念的不同造成了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分道扬镳。
(1)
结合材料,从背景和内容角度说说中日两国的改革有何共同之处。
(2)
结合史实谈谈你对“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分道扬镳”的理解。
答案: 背景:都面临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都面临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内容:都向西方学习经济、科技、教育、军事等。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近代化的国家,强大起来的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护张道路,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带来深重灾难。中国洋务运动只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中国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后又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学习西方,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苦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