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管子曰:“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历史表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今天,汲取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系统整合新中国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宣告中国迈入“民法典时代”。可以说,编纂法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是中国法律传统和法治信仰的生动写照,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 欲茂其枝,必深其根。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建议,民法典诞生就是充分尊重民意的过程。遵循同样的逻辑,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让老百姓养成自觉守法的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讲清楚、阐释好民法典作为“十四五”时期普法工作的重点来抓,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方能保证全社会缘法而行,实现法盛人和。 大国治理,机杼万端,法治始终是令人瞩目的关键词。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神州大地必将绘就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画卷。 (1) 《民法典》的编纂映射出中华民族在法治道路上的不懈奋进,请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此进行分析。 (2) 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日常生活,神州大地必将绘就全面依法治国的崭新画卷。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实施好《民法典》? (3) 某班召开主题班会,班委会带领学生学习《民法典》。请你为班会拟定两个主题,供班委会参考。 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华民族自古就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重视良法的制定与实施,以推动社会的治理,促进社会的发展。实践也证明,法之盛衰关乎政之治乱,良法向来是治国之重器、善治之前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法治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立法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推动着中国社会法治的不断进步;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中华民族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问世,到代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高立法水平的《唐律疏议》出台,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诞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良法善治的不懈追求。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民法典》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呼应人民群众的需要,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大《民法典》的普法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素养,增强人民群众的守法意识,形成遇事找法的习惯,培养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和能力;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法治的价值取向,把《民法典》教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努力让《民法典》的规章与精神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学好用好民法典,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推进民法典实施,强化全民法治信仰 切实实施民法典,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政治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