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宋]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对一场及时雨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无比欢喜的心情。B.第一句的“转”字,由骄阳之日变成了大雨,将诗人从梦中惊醒,突出了雨来势之急。C.“屋漏床床湿”一句,突出雨势之大,化用杜甫“床头屋漏无干处”,且两诗在情怀志趣上有相似之处。D.“田间望岁心”一句中的“望”字,表明作者一直以来企盼天降甘霖的急切心情。(2)赏析颈联。(3)后人评此诗“以‘喜’贯穿,不以‘小我’为念”,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答案】(1)D(2)虚实结合,在雨打梧桐的夜晚想象美丽的千里稻花;视听结合,心中千里稻花的面面和耳畔雨打梧桐的声响;秀色,照应题日“秋苗以苏”;佳音,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欢喜。(3)诗人喜大旱之日忽然降雨,而不顾自身凉冷;诗人喜河水上涨,利于灌溉,面不顾自已屋漏床湿;诗人想象禾苗生长,而不顾夜雨梧桐的哀声;诗人无田,却因百姓收成有望而欢欣。表现出了诗人关心民生,与百姓同喜同悲的美好品德。【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D.理解错误,“望”应是表明“百姓”的急切心情,而不是“作者”。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以下答题步骤:①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③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中,“五更桐叶最佳音”是实写,“千里稻花”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虚实结合,在雨打梧桐的夜晚想象美丽的千里稻花;听到的是雨打梧桐之声,看到的是千里稻花之景。视听结合,心中千里稻花的画面和耳畔雨打梧桐的声响;秀色,及时雨之后必定会使秋苗复苏,而呈现一片美丽景色,照应题日“秋苗以苏”;佳音,用语含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欢喜。(3)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评价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诗意。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抓住关键词来辨别情感的不同之处。这首诗题目中有“喜”,诗歌内容里处处有“喜”,可谓以“喜”贯穿。大旱之日忽然降雨,诗人“喜”不自禁。诗人并非农人,却关心百姓的收成。喜雨降临,诗人不顾自身凉冷,不顾自已屋漏床湿,因百姓收成有望而欢欣。表现出了诗人不以“小我”为念,他关心百姓民生,与百姓同喜同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