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风是树的手指
朱成玉
①16岁的时候,我就离开了校园,倔强地去社会上间荡,却屡屡碰壁,像一颗小核桃,被一而墙弹回来,又弹到另一面墙上。那时候,感觉生命为我预支了好多年的雨,整个世界阴雨连绵,看不到一点儿晴天的迹象。
②我热衷于写诗,疯狂地,没日没夜地写,越写越晦暗,渐渐地走入了死胡同。有一天,心血来潮,想给自己写的诗都配上画,我就去报了一个绘画班。
③绘画班的老师是个道骨仙风般的老人,他看出我萎靡的状态,对我说:“去画一画那裸秋天的树吧,一天一幅。”
④我按照老师说的做了。
⑤几天后,老师问我:“眼前的树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吗?”
⑥我说:“是的。”
⑦“不!”老师说,“今天的树比昨天少了一枚叶子,或者,今天的树上停过一只鸟,这都是与昨天不一样的地方。”
⑧“那么,假如有一天叶子都掉光了,你会说它们枯死了吗?”老师继续问道。
⑨“当然不,”我说,“春天的时候,它们依然会重新发芽。”
⑩老师强调:“不论将来,只说眼前,任何一棵树在春天都会被认为是涅架重生,可若只看眼下,你觉得它是不是枯死的?”
⑪“这个真不好说,全身上下已经没有一丝绿色,叶子掉光了,说它枯死,似乎也可以。”
⑫“可是,还有鸟落在树上,不是吗?鸟也是树的一部分!有鸟在,我们就不能叫它枯树。”
⑬“那么,假如所有的鸟都绕过它,不再落在上面呢?”
⑭“那也不能叫它枯树,因为还有风!风也是树的一部分,风是一棵树最敏感的手指,它可以抓住希望。”
⑮“假如风也睡着了呢?”
⑯“那也无坊,不是还有月亮嘛!人,总有办法,总是会找到一个角度。让月亮落到那树梢上。只要你愿意,那月亮总会落到心里,总会让那个希望不灭。”
⑰老师的这一套理论,印烙在我的心里一只要风还在,那树就是活着的。后来,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爬,总算爬出了那段晦暗时光。想起这些年的那些事,我心里满满的感动:生死一线的时候,妻子舍命挡刀:抢救室的外面,亲人和朋友们的祈祷;感情危机时,母亲小心翼翼地开导,以及父亲躲在门口焦急地偷听:事业受挫时,朋友一句“大鹧已备好,能饮一杯无”…这不都是围绕在我身边的风吗?若我千疮百孔,那风,就会把我当成竹笛来吹。
⑱老家的院子里有一棵苹果树。从祖母开始,一直守护着它。那伟岸的躯干,为我们铺设了一地绿荫。在穷苦的日子里,我们总是靠着上面的几颗果子打打牙祭,冲淡一下日子里的苦涩。那是穷人家的树,我们唯一的富有。苦的时候,它缩紧肋骨,也要为我们结出几颗甜来。
⑲我在树下,闻到的不只是树上花的香气、果的甜蜜,还有绵延不止的,祖母和母亲,爱的芬芳。在我看来,这棵树就是家和日子的象征,祖母和母亲,用她们母性的风,扇动者温暖和爱,并把它们缠绕在家的四周,一图又一阁。不管家多么破旧,日子多么贫困,有风在,活着的滋味就在。我愿成风,也愿为树。我将近五十园的年轮,足以形成一个漩涡,将我卷入一个叫幸福的巢穴。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的“我”在社会上闯荡屡屡碰壁,为此报了一个绘画班寻求慰藉。
B . 第③段老师让“我”每天画同一棵树,是为了让“我”找到人生的答案。
C . 第⑦段中“父亲躲在门口焦急的偷听”,是担心“我”遇到的情感危机。
D . 作者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娓妮道来,同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2)
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补充概括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3)
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①后来,我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爬,总算爬出了那段晦暗时光。(赏析加点词)
②若我千疮百孔,那风,就会把我当成竹笛来吹。(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4)
文未再叙述老家院子的树以及祖母和母亲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最后一段中“我愿成风,也愿为树”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A
意志消沉、坦然面对
①强调过程的艰辛,写出了对作者而言那段晦暗时光的艰难,以及最终迎接明亮人生时的欣喜与激动。②比喻,将竹笛比作千疮百孔的自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越是遭遇困难越是不能沮丧,表达了作者面对现实坦然接受的态度。(或:比喻,将“风”比作身边的爱和温暖,写出了即便经历艰难坎坷也不要沮丧,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内容上对情节起到补充作用,树在作者看来就是艰辛生活的象征,而祖母与母亲就是围绕树的风,给艰辛生活带来了温暖与爱,使文章意蕴更加深刻(深化文章主题);照应前文,结构完整。
作者希望自己可以是带来幸福、温暖和爱的风,也希望是被幸福、温暖、爱围绕的树,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