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胡安国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上乃召之。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震因言:“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转起居郎。建国公出就傅,以震为赞读。迁中书舍人兼翊善。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从之。转给事中兼直学士院,迁翰林学士。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将行,震曰:“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上从其言。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时徽宗未袱庙①,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之祭。震因言:“《礼记》云:‘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②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禘③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节选自《宋史·朱震传》)(注)①袱庙: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②越绋:指不受私丧限制,参加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③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B. 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C. 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D. 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朝会、祭祀等大典,都在此处举行。B. 经筵,古代帝王为研习佛经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汉代发轫,但宋代始称经筵。C. 丐祠,请任祠禄官。祠禄官为主管祭祀的闲职,一般由年老不能任事的大臣担任。D. 《公羊传》,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与《左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朱震为官清廉,受到赏识。胡安国非常器重他,曾将他推荐给宋高宗。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也向皇上推荐了朱震。B. 朱震学识渊博,得到恩宠。受召见时,他的回答得到皇帝认可,授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C. 朱震聪明智慧,头脑灵活。他认为造成虔州百姓偷盗成风的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建议皇上由当地百姓选任官吏。D. 朱震坚持礼制,敢于直言。徽宗去世后尚未安葬,吴表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丧期未满,不应该举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2)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答案:【答案】【1】D【2】B【3】C【4】(1)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停止新的任命。(2)绍兴七年,朱震因病辞职,自请充任祠禄官。不久任礼部贡举,恰逢生病而去世。【解析】【1】试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根据前后文,“领”应该作动词用,翻译为“率领”,作后一句“部曲”的谓语,所以“领”前面应断开,排除A、B。然后比较C、D两项,可从句式相似的角度来判断,“寇来则御”“寇去则耕”句式整齐,应该断为“寇来则御/寇去则耕”。故选D。【2】试题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B句中“研习佛经”理解错误,应为“研习儒家经籍”。故选B。【3】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由当地百姓选任官吏”错。“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的“其”代指新太守,而不是“当地百姓”。故选C。【4】试题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侵夺”侵占强夺;“按治”按:查究;治:惩处;“寝”,停止、搁置;“命”,任命。第二句得分点:“谢病”意思是托病谢绝会客或自请辞职;“丐”乞求、请求;“旋”不久;“知”主管;“会”恰逢。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应试考中政和年间进士,在州县任职时以廉洁著称。胡安国一见到他后就非常器重他,将他推荐给宋高宗,高宗征召他为司勋员外郎,朱震称病没有赴任。恰逢江西制置使赵鼎进入朝中担任参知政事,皇上向他征询当代的人才,赵鼎说:“我所了解的朱震,学问渊深广博,清廉正直恪守正道,在读书人中首屈一指,让他担任讲读的职位,一定会对陛下有所裨益。”皇上于是下令征召朱震。朱震到了后,皇上用《易经》《春秋》的旨意来考问他,朱震用自己的全部所学来答对。皇上很高兴,提拔朱震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朱震于是上书说:“荆州、襄阳之间,沿着汉江上下肥沃的田地绵延七百多里,如果挑选优秀将帅率领军队镇守这里,召集流落逃亡的老百姓,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贼寇来了就抵御,贼寇逃走了就耕作,不超过三年,军粮就会自足自给。选择有利的时机出兵,席卷黄河以南,这是以逸待劳、万无一失的计策。”升任秘书少监兼御前侍讲。调任起居郎,建国公出任太傅,让朱震担任赞读。升任中书舍人,兼任翊善。这时郭千里被将要担任监丞,朱震说:“郭千里侵占强夺老百姓的田地,曾经受到追究惩处,希望停止新的任命。”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时,虔州老百姓做盗贼,皇上对这件事感到担忧,于是挑选优秀的太守前往虔州以安抚当地百姓。将要赴任时,朱震对皇上说:“如果让当官的人廉洁奉公而不侵扰老百姓,那么老百姓自然安定,即使引诱他们当盗贼,他们也不会做的。希望皇上诏令新太守一到任,就把本郡及其所属各县中贪赃枉法、行为不端的官吏一一列出,全部罢免,听凭新太守自主选择慈爱和善有仁德之心的人任职,有政绩的人加以优待奖励。”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按照先例,皇上正逢丧期没有祭祀庙堂的礼节。当时徽宗去世后还没有祭祀于祖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就奏请皇上举行明堂祭祀礼节。朱震于是上书说:“《礼记》说:‘(天子)居丧三年期间不举行祭礼,只祭祀天地社稷,称为越绋行事。’《春秋》上写着‘夏五月乙酉,这一天是吉日,大祭庄公。’《公羊传》解释说‘这是讥讽开始不实行三年的丧制啊。’本朝景德二年,真宗皇帝处于明德皇后的丧期,过了一个月之后就除去了丧服。当时没有实行三年的丧制,专门实行以一天代替一月的制度,(这个做法)是可以的,在今天再这样做就是错误的。”宋高宗绍兴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自请充任,不久任礼部贡举,恰逢生病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