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部分国人对师范大学的设置持反对意见,下表所示的两种观点在当时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师范大学名不副实,无异于普通大学。各大学既设有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师范无单设大学之必要
观点二
近年以来(北平师大)学风败坏,物质享乐、自由放任殆成风尚……且学生动辄辍学
材料二: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命令,任命李蒸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当时国内局势混乱,办学举步维艰。李蒸就职当日分别拜访了李顺卿、李建勋、黎锦熙、刘拓、钱玄同等教授,他们被李蒸的热情所打动,于同年7月18日到校复职。同年9月12日,学校举行了开学典礼,李蒸发表公开演讲,他说:“盖教育专业,必须长期充分之训练,始有教人技术,与教人人格,及以教育为职业之志愿。”他还就师范大学的设置目的做了强调:造就中等学校良好师资;造就教育行政人才;培养教育学术专家。李蒸甚至致电教育部,慷慨陈词:当此国难期间,教育救国,为刻不容缓之图;培养师资,尤为教育根本,不可一日中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梁严冰《李蒸与中国现代师范教育》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综合材料一、二,就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师范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李蒸出任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后的举措,并简析其意义。
答案: 局限:规点一未正确认识到踪合性高等学府和专科性高等院校的差别;观点二局限于短期内的个别现象,不够全面、客观。看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师范教有发展遭遇困境;高等师范教育仍有其存在必要;高等师范教育与社会现实联系紧密。
举措:拜访、延揽优秀学者;发表演讲,明确办学方向;致电教育部,乎吁教育数国。意义:提高了北平师范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增强了北平师范大学的育人能力;论证了师范大学对“教育致国”的重大作用;为现代中国师花教育的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