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材料 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救济中,农村主要是'五保”供养和贫困户救济;城市主要是救济孤老、社会困难户,每年固定救济对象在40—80万人,临时救济200多万人次。20世纪90年代,国家在上海率先试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1998年底全国有584个城市和1035个县建立了城市低保制度,覆盖面分别达到87%和63%.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又陆续出台了农村低保制度、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还出台了增加财政投入、规范低保对象的认定条件和档案管理等相关政策规定。2008年,国务院发布《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包括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专项救助、自然灾害救助、临时救助的四个主体制度。——摘编自韩克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救济制度的新发展。(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救济制度变革的意义。
答案:【答案】(1)新发展:救助制度化、体系化(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配套制度);由救济转向救助;注重国家和社会救助;救助多层次、多领域。(2)意义:适应了深化改革开放的需要;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改善了民生,促进了社会公平与正义。【解析】(1)注意从实施救济主体、救济类型与范围、救济形式、救济与经济发展关系和救济制度自身完善等角度回答新发展。(2)注意从救济制度对民生、对法治、对深化改革、对国家治理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角度分析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