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一)挟澄源、奴子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山高风,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娇,时没为银海;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二)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山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到家,二鼓矣。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①,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书以付过。东坡翁。(节选自苏轼《记游白水岩》)(三)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欲夕,步自阛阓中出,并溪南行百步,背溪而西又百步,复并溪南行。溪上下色皆重碧,幽邃靖深,意若不欲流。溪未穷,得支径,西升上数百尺。既竟,其顶隐而青者,或远在一舍外,锐者如簪,缺者如玦,隆者如营,圆者如壁;长林远树,出没烟靠,聚者如悦,散者如别,整者如载,乱者如发,于冥蒙中以意命之。水数百脉,支离胶葛,经纬参错,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涸者为坳。洲汀岛屿,向背离合;青树碧蔓,交罗蒙络。小舟叶叶,纵横进退,摘翠者菱,挽红者莲,举白者鱼或志得意满而归,或夷犹容与若无所为者。山有浮图宫,长松数十挺,俨立门左右,历历如流水声从空中坠也。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追游不两朝昏,而东林之胜殆尽。同行姚黄聪、沈虞卿、周辅及余四人。三君虽纨绮世家,皆积岁忧患;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今而遇此,开口一笑,不偶然矣。皆应曰:“嘻!子为之记。”(节选自 [宋] 王质 《游东林山水记》)①馀甘:橄揽菜【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 抗:抗拒B. 时浓雾半作半止 作:兴起C. 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 殆:大概D. 断者为沼,涸者为坳 坳:地面低洼处【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迤者为溪,漫者为汇,断者为沼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B. 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则与一生彘肩C.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其孰能之乎D. 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3】下列文中相关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簪指簪子,束发的饰物,玦,多呈圆环形而有缺口。因“玦”与“决”同音,故古人常以玉寓决绝之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B.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古代的数量词还有“忽微”。一寸的十万分之一称作“忽”;一寸的百万分之一称作“微”;“忽微”指极细微之事。C. 二鼓,即二更的意思,古代夜晚用鼓打更,因此二更天也称为二鼓。二鼓相当于现在23点至凌晨1点,与《孔雀东南飞》中的“人定”是同一时辰。D. 纨绮指精美的丝织品,可引申为富贵安乐的家境。与之意思相同的还有纨祷、罗绮等,如《望海潮》中有“户盈罗绮”。【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B.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C.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D. 既暮/不可留/乃并山北下/冈重岭复/乔木苍苍/月一眉挂修岩巅/迟速若与客俱/尽山足/更换二鼓矣。【5】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徐霞客的游览顺序是峡谷小路到天都峰再到莲花峰,下山时从峡谷中经过栈道回到文殊院。B. 语段二写于苏轼被贬惠洲后。作者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身处逆境,却不戚戚于怀,把深浓情致灌注于奇山异水中,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C. 王质的游览顺序是从市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D. 语段三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山峰形态各异,生动逼真。写出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2)深者缒石五丈,不得其所止。(3)余亦羁旅异乡,家在天西南隅,引领长望而不可归。 答案:【答案】【1】A【2】B【3】C【4】D【5】A【6】(1)抓扯草木荆棘攀援,石块丛密而起就从中穿越,石崖陡斜则扒崖而行。(2)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3)我也寄居他乡,家乡在西南角的天边,伸长了脖子望了很久却不能回去。【解析】【1】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学生应明确实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总结,不断积累。具体解题时,应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词义。A.解释错误,抗,匹敌。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A.为:①动词,形成;②介词,替,给;B.则:①副词,就;②副词,就。C.其:①代词,它的;②“其”与“乎”构成“其……乎”反问语气。D.于:①介词,从;②介词,在。故选B。【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解说错误,二鼓,指一天的21点~23点。故选C。【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天色已晚不可久留,于是(我们)沿着山路从北面下来,重山叠岭,树木茂盛。一轮新月挂在高高的山顶上,月随人动,人走得慢月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就快追。(我们)走到山脚,已是二更时分了。句中,“不可留”指的是不可久留。这三个字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C。“岩巅”指的是高高的山顶,不可分开。据此分析可排除B。D.断句正确。故选D。【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说法错误,作者并没有到达莲花峰。故选A。【6】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攀草牵棘:抓扯草木荆棘攀援;历:穿过;援:攀援而行。(2)缒:用绳子拴着人、物从高处往下送。所止:到达底部。(3)羁旅:寄居。隅:边。引领:伸长脖子。参考译文:(一)(便)带着澄源和仆人仍从峡谷小路下来。到达天都峰侧,从那被山溪冲下来的乱石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爬上去。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就越过石块,石崖陡削的地方就攀缘石壁。每到手脚没有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先爬上去,再俯身接应我。常常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下山更不知道怎么办了?最终还是不管那些。经历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天都峰顶。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像一堵墙壁耸起好像有几十丈高,澄源在岩石旁边寻找,发现有石阶,便拉着我攀登上去。(到那一看)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唯独莲花峰能与之抗衡。这时浓雾忽起忽散,每当一阵浓雾飘来,就是对面都看不见人。眺望莲花诸峰,大多笼罩在云雾之中。只有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前面,云雾则落在身后;我越到右侧,云雾便从左侧升起。那些松树还有盘曲挺拔纵横交错的;柏树虽然大枝干有手臂粗,却全都平贴在岩石上,像苔藓一样。山高风大,雾气来去不定。往下看群峰,有时露出碧绿色的山尖,有时被淹没了像银色的云海。再眺望山下,则是阳光明亮,别有一番天地啊。天色渐晚,于是我又把双脚伸向前边,手向后按着地面,坐着往下滑。滑到最险要的地方,澄源就肩手并用,把我接下去。过了惊险地段,下到山坳时,已经夜色笼罩了。又从峡谷中经过栈道上山,(回到)到文殊院留宿。(《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节选)(二)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有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在半山腰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节选自苏轼《记游白水岩》)(三)绍兴二十八年八月三日傍晚,(我们)从市区步行而出,沿着小溪向南行走一百步,离开溪流向西又走了一百步,又沿着溪向南行走。溪水上下游都是深绿色的,幽静深远,(水流徐缓)好像不想流动似的。还未走到溪水的尽头,就看到一条斜出的小路,向西高出地面几百尺。已经走到(小路的)尽头,那山的顶峰隐约青翠的地方,或许远在三十里之外:(顶峰一带的山形,)顶端尖尖的像簪子,环形有缺口的像玉玦,突出的像发髻,平圆的像玉璧。远处的树林,在烟云中时隐时现:(远处的树林)长在一起的如同欢聚,分开生长的如同别离,排列整齐的好像长枪,杂乱的好像一堆散发,(我们)在幽暗不明中根据(自己的)想象、揣度给它们命名。水有几百条支流,分散错杂,纵横参差错落:(水)绵延的形成溪流,溢出的形成水泽,断开的形成池塘,干涸的成为了洼地(山间平地)。沙洲水滩以及岛屿,有的相向而合,有的相背而离;青碧的树藤,互相覆盖缠绕。一叶叶小舟,在水上纵横进退,(人们划着船)摘取那翠绿的是菱角:挽采那红红的是莲花,抓举那白白的是鱼。有的人心满意足地回家,有的人悠闲自得,好像没有什么事可做。山上有座佛寺,有几十棵高大的松树,整齐地矗立在寺门的左右,松涛声一一分明,好像流水从空中坠落的声音。天色已晚不可久留,于是(我们)沿着山路从北面下来,重山叠岭,树木茂盛。一轮新月挂在高高的山顶上,月随人动,人走得慢月就慢随,人走得快月就快追。(我们)走到山脚,已是二更时分了。我们抓紧时间游赏了不到两昼夜,东林的美景几乎游赏完毕。同行的人有姚贵聪、沈虞卿、周辅和我四个人。他们三人虽然生在世代相传的富贵人家,却都连年饱含忧患意识;我也寄居他乡,家乡在西南角的天边,伸长了脖子望了很久却不能回去。现在遇到东林山水,开口一笑,不是偶然的事情。(他们三人)都应和道:“嘻!你替(我们)殷这次游玩的事情记下来吧。” (节选自 [宋] 王质 《游东林山水记》)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