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公理与强权材料一: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今世各国对于内皆是文明,对于外皆野蛮,对于内惟理是言,对于外惟力是视。故其国而言之,则文明之国也;自世界而言之,则野蛮之世界也。……中国所居者为野蛮之世界,不野蛮则不足以图生存。——杨度:《金铁主义说》(1907年)材料二: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这“公理战胜强权”的结果,世界各国的人,都应该明白,无论对内对外,强权是靠不住的,公理是万万不能不讲的了。——陈独秀:《〈每周评论〉发刊词》(1918年)材料三:夫和议正开,我等所希冀所庆祝者,岂不曰世界中有正义,有人道,有公理,归还青岛,取消中日密约,军事协定,以及其他不平等之条约,公理也。即正义也。背公理而逞强权,将我之土地,由五国共管,倚我于战败国,如德奥之列,非公理,非正义也。——许德珩:《天安门大会宣言》(1919年)材料四:对公理、正义的怀疑,让中国在此后一度陷入对世界的迷惑,对国际组织的失望,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形成,中国的抗日战争纳入世界反法西斯的统一战场,赢得了胜利,哪怕这个胜利不过是“惨胜”,也让中国伴随着世界正义的重现获得了尊严。中国由此跻身于世界四强,成为联合国的创办国,成为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者,成为战后世界安全的保障国——联合国五常。直到这个时候,中国人对“国际正义”方才有直接体认,有深刻理解,中国与世界终于真正达到从未有过的融合状态,坚信“公理终将战胜强权”。——马勇:《坚信公理终将战胜强权》(2014年)(1)根据材料一,请列举近代中国所遭遇的“文明国”野蛮对待的史实。(2)请用史实概述材料二、三之间的关系。(3)如何看待中国近代以来对“公理”“强权”看法的变化? 答案:【答案】(1)史实:1907年之前,近代西方发动的侵华战争/或者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2)关系:材料二: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引发对公理与强权的新思考;(或一战后,先进知识分子对公理的渴望)材料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对公理的期望破灭,刺激了五四运动爆发。因果关系,只要写出材料二是材料三爆发的背景或推动力即可。(完整或最佳表述:一战后,国人对公理有了新的渴望与认识;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惨遭失败,国人的期望落空,刺激了五四运动的爆发,抗强权争国权)(3)参考思路:世界背景:近代西方的强势侵华……一战,巴黎和会………二战。中国认识:屈辱中的无奈、绝望:强权战胜公理——一战的希望、渴望公理战胜强权到后来的失望——二战的坚信“公理终将战胜强权”到最后实践。从绝望到失望到坚信,其实反映的是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认知的升华:最高层次——能够辩证综合虽然,弱国无外交,但是,一个国家若能抓住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正义事业做贡献,仍然能够凭借努力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坚信公理战胜强权是人间正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今天更加要坚信这点。必须要将看法的变化基于不同阶段的投射结合国内外背景的分析,基于材料所给的史实的有效论证。【解析】(1)从材料“中国今日所遇之国为文明国,中国今日所处之世界为野蛮之世界……今世各国对于内皆是文明,对于外皆野蛮,”可知对外国就是侵略,即回答在1907年《金铁主义说》出版之前的历史,即从1840年以来对中国的侵略如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2)关系:从材料二“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引发对公理与强权的新思考;材料三:“背公理而逞强权,将我之土地,由五国共管,倚我于战败国,如德奥之列,非公理,非正义也”得出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对公理的期望破灭,刺激了五四运动爆发。从材料二与三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3)从材料一看到近代中国受到列强的入侵感到绝望,但是从材料二,一战中德国的失败看到“公理战胜强权”,认为中国也胜利,必然会改变一下,从材料三变为失望,认识到对弱国来讲公理是不可能战胜强权的,导致五四运动的爆发。从材料四“对公理、正义的怀疑,让中国在此后一度陷入对世界的迷惑,对国际组织的失望,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最终坚信公理站在正义的一方,而从这个变化其实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国力的增强。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