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其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法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已“发展到最高峰”。宋代法律在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推进司法公正等诸多方面,是以前任何朝代难以企及的。……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仅在契约的有效期内与主人维持主仆名分;宋仁宗景元年(1034年),商人被编入“坊廓户”(相当于现在城镇户口),成为“能为国致财者也”。……由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局限,宋代法制的发展没能引领中国的法制走向近代化……元朝统一后,将奴隶制蓄奴习俗带入中原,奴婢可以买卖,宋代形成的社会成员平等化趋势发生了逆转。同时宋代商品经济被局限在原本的封建经济体系内,商人不是独立的阶层,不能形成独立的阶级力量,这成为制约宋代法制进一步发展的经济性因素。——摘自朱勇《论宋代法制文明及其历史贡献》材料二 二战后,杜鲁门政府提出了“公平施政”的纲领,期间最重要的一项立法是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这项法令责令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以避免再次出现3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那种大规模的失业。由于杜鲁门政府的种种措施,经过两年时间,美国实现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的调整而没有出现动乱的局面。1946年5月,戴高乐临时政府正式颁布大规模实行国有化的法令。煤炭、运输、电力、保险公司和包括法兰西在内的大银行都实行了国有化。……除了国有化之外,法国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某些保障,此项费用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这些法令和措施对于防止最坏形式的贫困和社会动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摘自《世界当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法制“发展到最高峰”的原因及“没能引领中国的法制走向近代化”的决定性因素。(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简述其主要影响? 答案:【答案】(1)具体表现: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商人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原因:封建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对峙,出于增加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加强立法。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空前繁荣,需要加强立法来调整经济关系、维护私有权益。理学和科举制(教育)的发展,为法律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唐代律令的发展完善为其奠定了基础。决定性因素:商品经济被局限在封建经济体系内(小农经济的阻碍)。(2)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有化政策、社会保障政策)。主要影响: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战后各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不利于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国纷纷减少干预、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宋代对法律主体的认知有突破性进展,佃户、雇工、人力、女使都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中可以分析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元朝统一后,将奴隶制蓄奴习俗带入中原,奴婢可以买卖,宋代形成的社会成员平等化趋势发生了逆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第三小问,根据材料“宋代商品经济被局限在原本的封建经济体系内,商人不是独立的阶层,不能形成独立的阶级力量,这成为制约宋代法制进一步发展的经济性因素”中可以分析出答案。(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联邦政府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大规模实行国有化”“按照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可以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美国实现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的调整而没有出现动乱的局面”“对于防止最坏形式的贫困和社会动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