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15年经过近两个月的水下考古工作,考古人员在黄海北部海底发现了甲午海战沉船致远规中悬窗、炮弹等一些重要文物,再现百年前致远舰的英勇悲壮。(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指挥致远舰冲向故舰壮然牺牲的管带是谁?他的壮举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材料二 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群情憤慨,全台人民如暴闻轰雷,惊骇无人色,奔走相告聚于市中,夜以继日,哭声达四野,悲愤无可抑制的台北人民鸣锣罢市,民众拥围抚署,高呼“宁可战死于台,绝不拱手而让台”的口号,坚决反对割台。(2)材料二中的消息发生在哪年?签订了什么条约?具体又是指什么事件?材料三 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中国政府和人民比任何人都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即使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是铮铮铁骨!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在主权和领土问题上,中国政府和人民绝不会退让半步。(3)结合材料三,谈谈甲午中日战争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反思? 答案:【答案】(1)管带:邓世昌。民族精神:不畏强敌、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等。(2)1895年;《马关条约》;清政府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3)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生存,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弱国无外交)。【解析】(1)在中日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冲向敌舰的主力舰吉野号,欲与敌同归于尽,不幸被敌击中,全舰将士壮烈牺牲。邓世昌的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等的民族精神。(2)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等。因此说材料二“消息付出后…全台人民…高呼‘宁可战死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的口号,坚决反对割台。“中的“消息”指的是: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把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3)根据材料三“旧中国,饱受屈辱,山河破碎,弱国无外交。”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是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生存,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弱国无外交)。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