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李嘉祐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①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使君怜小阮②,应念倚门愁。(注)①弓裘: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以弓裘比喻子承父业。②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细草绿满汀州,把春草和离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点明了春日送别友人出游的背景,又呼应了标题的内容。B. 颔联写王牧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又借用典故表明王牧承继家学,擅长诗赋,才华横溢,从而表达对朋友的赞许之意。C. 尾联以阮籍和阮咸喻王牧叔侄,设想叔父见到王牧之后对侄子怜爱有加,不舍他离开,于是作者嘱咐王牧念及母亲早日归来。D. 这首诗虽为友人出门游历开阔眼界而高兴,但也流露出作者难舍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因而诗歌呈现出哀伤惆怅的情感基调。【2】这首诗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答案】【1】D【2】①富于想象,颈联想象王牧旅途中的见闻,把春日山野写得生机勃勃。清新流丽。②用词巧妙,“争”写出了春雨过后山花争奇斗艳之美,“乱”写出了雨后池塘春水上涨,潺潺流淌之态,两字出人意料,又非常自然。③情景交融,紧扣春天的典型意象“山花”和“春水”,境界阔大,为友人出门游历将遇如此美景而高兴。【解析】【1】试题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D项,这首诗虽有依依惜别之情,但又因王牧出门游历开阔眼界,所以离愁也被替对方高兴的情绪掩盖,因而决定了诗歌的明快基调。故选D。【2】试题此题要求鉴赏诗歌颈联的精妙之处。考核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时一般要从手法和内容等角度分析。解析本题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读懂全诗,精读颈联“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这两句通过想象,描写了山野春天雨后的景色。一场春雨过后,山花竞放,争奇斗妍;春水潺流,喷珠溅玉。这才是真正的春天,是身居市朝的人们领略不到的春天的真正的美。这两句诗不仅形象地概括了春日山野的美,而且写得生机勃勃,清新流丽,诗人为友人出门游历将遇如此美景而高兴。其中“争”写出了春雨过后山花争奇斗艳之美,“乱”写出了雨后池塘春水上涨,潺潺流淌之态,两字出人意料,又非常自然。回答本题,抓住颈联运用了想象、用词生动、情景交融等角度来分析气精妙之处。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精妙之处,就是要求结合诗句内容,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