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赠蜀府将①唐·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注)①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国(大理国)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B. 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C. 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D. 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答案:【答案】【1】 B 【2】 (1)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2)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3)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 【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错误。不是“诗人”,而是“蜀将”。“汉节”,指蜀将效忠国家的气节。故选B。【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主题思想、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为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吴钩”的意思,然后比较异同。“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功名犹自滞吴钩”,“吴钩”,泛指利剑,喻指从军立功之志。“滞吴钩”指未能封侯显贵。谓其十年前在南诏入侵时已用“颇着功劳”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忠于朝廷的志气节概,十年后功名不立“犹自”滞居下位。“已曾”“犹自”分指十年前与十年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把吴钩看了”,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