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举万历十一年进士,授庶吉士,进编修。二十六年召为左庶子,寻擢南京礼部右侍郎。三十五年五月,擢向高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十一月入朝。明年,首辅赓卒,次辅廷机以人言久杜门,向高遂独相。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效忠荩。自独相,即请增阁臣,帝不听。及吏部尚书孙丕扬以荐贤不用求去,向高特疏请留,亦不报,遂引疾。屡谕,乃出视事。四十年春,向高以历代帝王享国四十年以上者,自三代迄今止十君,劝帝力行新政。复以用人行政请,不报。向高志不行,无月不求去,帝辄优旨勉留。向高复言:“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帷幄不得关其忠,六曹不得举其职,举天下无一可信之人,而自以为神明之妙用,臣恐自古圣帝明王无此法也。”熹宗初政,帝本冲年,不能辨忠佞,魏忠贤、客氏渐窃威福。刑部尚书王纪削籍,礼部尚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先后被攻致仕去。向高争不得,因请与元标同罢,帝不听。忠贤益恨向高,而其时朝士与忠贤抗者率倚向高。忠贤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二十余疏。乃命加太傅,遣行人护归,所给赐视彝典有加。寻听辞太傅,有司月给米五石,舆夫八。向高既罢去,韩爌、朱国祯相继为首辅,未久皆罢。居政府者皆小人,清流无所依倚。熹宗崩,向高亦以是月卒,年六十有九。(选自《明史·叶向高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B.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C.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馈盈D.臣进退可置不问/而百僚必不可/尽空台谏必不可/尽废诸方巡按必不可/不代中外离心/辇毂肘腋间/怨声愤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首辅,明代内阁大学士中位居第一者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而言。B.冲年,意为幼年孩童,古人常以发型来区别年龄,如总角、垂髫、束发均指幼年。C.削籍,旧时指削除名籍被革职,古人常用移病、乞骸骨等来表达自请退职。D.清流,与“浊流”相对,常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古人也称“白马清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叶向高忧国奉公,独撑朝政。皇帝长期懒于上朝,国事荒废,官职出缺不补;叶向高德高望重,独居相位,主持政事竭忠尽力。B.叶向高执着尽忠,敢于直谏。他规劝皇帝推行新政,直言皇帝不信任百官、剐愎自用的做法,并不是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C.叶向高力抗奸臣,维护忠良。奸人窃取国家大权,朝中重臣遭到攻击、排挤之时,叶向高极力抗争,成为与魏忠贤对抗的朝臣首领。D.叶向高志在救时,毫不恋栈。他多次因皇帝不听谏言主动请辞,皇帝以加封太傅、赏赐超过常法的荣宠挽留,他却辞去了太傅职衔。【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向高特疏请留,亦不报,遂引疾。屡谕,乃出视事。(2)忠贤时毛举细故,责向高以困之。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二十余疏。
答案:【答案】【1】C【2】B【3】D【4】(1)叶向高特地上疏请求留用他,皇帝也不答复,叶向高于是称病不出。皇帝多次下诏,于是出来管理事务。(2)魏忠贤总是故意拿一些小事,责备叶向高,使他为难。叶向高认为自己对国家的时事已无能为力,乞求离职达二十多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及对偶、反复等修辞。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一致的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句意:我的去留可以置之不理,但百官一定不能都让位子空着,台谏一定不能都废除了,各方的巡抚一定不能不让人代替。朝廷内外离心,宫城之内怨声载道。“臣进退”作“可置不问”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百僚必不可尽空”与“台谏必不可尽废”结构相同,应在“尽空”和“尽废”后停顿。据此排除D项。故选C。【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B项,“总角、垂髫、束发均指幼年”说法有误。“束发”指成童的年龄,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故选B。【3】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皇帝以加封太傅、赏赐超过常法的荣宠挽留,他却辞去了太傅职衔”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向高以时事不可为,乞归二十余疏。乃命加太傅,遣行人护归,所给赐视彝典有加。寻听辞太傅”,所以,熹宗加封叶向高为太傅后,派行人护送他返乡,不久听任他辞去太傅。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l)“疏”,作动词,上疏;“报”,答复;“引疾”,托病辞官;“谕”,动词,旧时上告下的通称,这里指下诏书;“视事”,经办公务,到职开始办公。(2)“时”,副词,常常;“毛举”,列举不重要的小事;“细故”,细小的事情,形容不值得计较或无关紧要;“困”,使动用法,使……为难;“乞归”,请求辞职回乡。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叶向高,字进卿,是福清人。考中万历十一年进士,授职庶吉士,随后提升为编修。万历二十六年,朝廷征召任命叶向高为左庶子,不久被提拔为南京礼部右侍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五月,提拔叶向高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十一月,叶向高进入朝廷。第二年(1608年),首辅朱赓也去世了,次辅李廷机因为人言而长期闭门不出,于是叶向高就成为唯一的辅臣。在那个时候,皇帝在位已有很长时间了,懒于上朝,国家大事多废弃懈怠。叶向高因为德高望重而成为宰相,忧国忧民,一心为公,每逢主持政事都很尽忠效力。叶向高自从成为唯一的宰相,就请求增加阁臣,神宗又不听。等到吏部尚书孙丕扬因为举荐贤能不被任用而请求离职,叶向高特地上疏请求留用他,神宗也不答复,叶向高于是称病不出。神宗多次下诏,才出来管理事务。万历四十年(1612年)春,叶向高以历代帝王中,在位达四十年以上,从三代以来直到现在只有十人,规劝神宗大力推行新政。又以选用人才行政请求,神宗也不答复。叶向高的意图得不到实行,每个月都要求辞职。神宗每次都降旨勉励挽留他。叶向高又说:“我的去留可以置之不理,但百官一定不能都让位子空着,台谏一定不能都废除了,各方的巡抚一定不能不让人代替。朝廷内外离心,宫城之内怨声载道。而陛下不能使臣属尽忠效力,六部的官员不能各负其责,整个国家没有一个可以信任的人,却还自以为有神机妙算,我恐怕自古以来圣明的帝王没有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的。”熹宗执政之初,皇帝本来就很年轻,不能够辨别忠臣和奸臣。魏忠贤、客氏逐渐窃取了国家大权。刑部尚书王纪被剥夺官籍,礼部尚书孙慎行、都御史邹元标先后被攻击离职。叶向高争论没有结果,于是请求跟邹元标一起被罢免。熹宗没有接受。魏忠贤由此更加怀恨叶向高了。当时朝臣跟魏忠贤对抗的都依靠叶向高,魏忠贤总是故意拿一些小事,责备叶向高,使他为难。叶向高认为自己对国家的时事已无能为力,乞求离职达二十多次。熹宗于是下诏加封叶向高为太傅,派行人护送他返乡,赏赐给他的财物比按常法赐予的还要多,不久又听任他辞去太傅,每月赐给他五石米,八个轿夫。叶向高被罢免后,韩爌、朱国祯相继成为首辅,没多久都被罢免。谄媚小人占据要职,清高的士大夫们无所倚靠。明熹宗驾崩,叶向高也在当月去世,终年六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