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孙悟空的形象不断被重塑,其过程折射出经典形象具有的永恒艺术魅力,体现着时代对文艺创新创造的永恒呼唤,揭示了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规律。考察孙悟空形象的再创造,首先应看到其人物形象的演变。在时代变迁中为“孙悟空”这一符号注入新的内涵,是经典形象再创造的决定性内容。童恩正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科幻小说《西游新记》,孙悟空人格特征与原著并无根本差异,作者大胆想象,让孙悟空穿越到外国,穿西装、喝咖啡、学外语,折射了改革开放后中外文化交流新气象。电影《大话西游》的出现,让孙悟空变成“至尊宝”建构起“人化”的孙悟空形象,确立了悟空形象再创造的一种新范式,到了电影《大圣归来》和小说《悟空传》,不仅孙悟空的造型发生变化,而且性格中注入追求自我超越、挥洒个性等现代思想观念。应该说,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社会心理的嬗变。正是注重个性表达、认可多元文化观念的时代语境,以及日益多样的艺术理念,给了孙悟空不同的面孔。不过,看似颠覆性的形象变化,并未抛弃孙悟空的基本性格要素。孙悟空性格本就复杂,石猴的本色、善良果敢的人格、叛逆捣乱的冲动以及最终的自我超越,这些因素共同构成创作者调制孙悟空形象的“原色”。这些“原色”重新组合,也就有了千姿百态的“孙悟空”。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经典形象再创造必然要求注入时代内涵,但这不意味着把某种思想观念或价值诉求从外部“强灌”或“硬贴”给形象,而应找到基本性格元素,调适其内部张力并以艺术手法加以呈现。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孙悟空有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生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所谓孙悟空形象的再创造,并非把孙悟空从这个世界中剥离,而是在创造新形象的同时翻新这个艺术世界。86版电视剧《西游记》高度还原原著,观众普遍感觉这个孙悟空最“像”。这和主创团队严谨的态度和六小龄童精湛的演技有关,也和电视剧以大体量叙事优势全景式“复原”孙悟空“社会关系”有很大关系。《大话西游》《悟空传》等对孙悟空形象的大幅改造,也同样建立在艺术世界重构的基础之上。从视觉呈现角度看,这个艺术世界或许只是故事场景的“复原”,但任何成功的形象再造,必然伴随它所属艺术世界的基本规则及人物关系的全折改变。也只有这样,新的形象才能如鱼得水地演绎出让人哭,让人笑,让人思考的精彩故事。自“孙悟空”诞生以来,人们在这个经典形象上寄托着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以及对果敢、信诺,英勇、不屈等人性闪光点的由衷赞美。只不过,这种寄托经常采取不同的表达策略,即便有时是对形象的变形,折射的也是心灵深处的呐喊。文艺是常为新的。孙悟空只是一个例子,从中可以看到,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丰富的媒介和艺术形式以及世界文艺的交流碰撞,无不深刻影响经典形象再创造,创作者当反复探寻经典形象的艺术内涵,在新的时代语境中汲取文艺经典提供的智慧,大力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更大的勇气直面社会转型期多样生活经验,以更充沛的创造力赋予经典形象以新的话语和色彩。(选编自胡一峰《艺术创新为经典形象增添新的魅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孙悟空的形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在不同的时代被注入截然不同的内涵。B.孙悟空艺术形象不断被重构,是因为孙悟空这个形象具有复杂和多变的性格。C.对孙悟空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对孙悟空所属艺术世界再创造的过程。D.人们在经典形象上寄托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是通过形象的变形来表达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分析了多部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孙悟空的不同形象,论述有理有据。B.文章由“孙悟空”形象的重塑论及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规律,从个别到一般。C.文章指出当下社会经典艺术形象再创造时出现的许多问题,有其现实指向。D.文章在论证的过程中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建议,具有指导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在新的时代语境和多样的艺术理念影响下,创造者才能赋予孙悟空这个经典艺术形象以不同的面孔。B.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被观众认为最“像”,说明高度还原原著是成功再造形象的基础。C.网络游戏《梦幻西游》里的孙悟空萌态可掬,得到受众认可,这是新的媒介形式对经典形象再创造的影响。D.没有背离艺术形象的基本性格,是动画电影《魔童降世》中颠覆性的哪吒形象塑造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答案:【答案】【1】C【2】C【3】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仔细审题,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整体把握材料的中心含义;其次是要将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再次根据题目的要求,圈定回答的范围;最后根据赋分分值,整理出答案。A项,“在不同的时代被注入截然不同的内涵”说法错误。文中只是说“在时代变迁中为‘孙悟空’这一符号注入新的内涵”,而非“截然不同的内涵”。B项,“是因为孙悟空这个形象具有复杂和多变的性格”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孙悟空的形象不断被重塑,其过程折射出经典形象具有的永恒艺术魅力”,可见孙悟空艺术形象不断被重构,是因为其“经典形象具有的永恒艺术魅力”。 D项,“是通过形象的变形来表达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这种寄托经常采取不同的表达策略,即便有时是对形象的变形”,可见,通过“对形象的变形”只是不同的表达策略中的一种,不是都“通过形象的变形来表达的”。故选C。【2】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原文论证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文章指出当下社会经典艺术形象再创造时出现的许多问题,有其现实指向”说法错误。文章论述的是经典形象的再创造获得成功的原因和创作者应该具备的思维,并没有指出“许多问题”。选项无中生有。故选C。【3】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 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 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B项,“说明高度还原原著是成功再造形象的基础”说法错误。原文中说“86版电视剧《西游记》高度还原原著,观众普遍感觉这个孙悟空最‘像’……也和电视剧以大体量叙事优势全景式‘复原’孙悟空‘社会关系’有很大关系”。可见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被观众认为最“像”,说明的是“任何成功的形象再造,必然伴随它所属艺术世界的基本规则及人物关系的全折改变”“在创造新形象的同时翻新这个艺术世界”。选项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故选B。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