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文学类文本阅读
灯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就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一把屎一嘴饭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鱼竿,也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学会徒手逮鱼了?.他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儿鱼,学名鮫鱇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根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地抓在了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说,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错说。他心中一热,双眼潮湿起来,不由地抬手挥了挥头上飞舞的蚊虫。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
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拿起拳头轻轻捶了小伟的胸脯一下。
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依偎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来到江边”一段的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捉鱼的地点和时间,其中“不安分”赋予江水以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涛起伏的状态。
B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指的是蛤蟆鱼要诱捕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父亲以此暗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
C . “他心中一热"句中的“一热”“潮湿”“挥了挥"等一连串词语,表明小伟此时解开了内心的疑惑,形象地写出了小伟内心的感动。
D . 文中画横线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伟心中父亲的挺拔、沉稳、温暖,表达了他对这如山的父爱的感激以及对父亲的深爱。
(2)
小说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
这篇小说叙述技巧多样,请任举两例加以说明。
答案: B
①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为自己谋利。②灯塔的灯是为别人照亮前行的道路。③父亲则是一盏照亮儿子内心的灯,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①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本文详叙父子钓鱼的经过,为下文父亲借钓鱼教导小伟及小伟向父亲袒露心迹作铺垫。②多用对话形式,以父子之间的问答叙述小伟的经历,使故事更加集中紧凑。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使故事叙述更加客观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