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麓湖位于滇中高原,为封闭型断层陷落湖盆,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沿湖平原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下图为杞麓湖某采样点部分时段沉积物平均粒径、有机碳及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曲线图。该湖泊沉积物的粒径及其碳酸盐含量与湖泊水位呈显著负相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杞麓湖为淡水湖,其原因最可能是该湖A. 气温低,蒸发弱 B. 降水量超蒸发量C. 湖中有泄水暗河 D. 多冰雪融水汇入【2】Ⅰ时期,湖区气候相对A. 冷湿 B. 冷干 C. 湿热 D. 干热【3】研究发现,Ⅲ时期降水丰富,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却呈波动上升趋势,原因最可能是A. 气温显著下降 B. 入湖泥沙减少 C. 农业引湖灌溉 D. 径流汇入增加
答案:【答案】【1】 C 【2】 A 【3】 C 【解析】本题组以杞麓湖某采样点部分时段沉积物平均粒径、有机碳及碳酸盐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为背景材料,以杞麓湖为淡水湖的原因、Ⅰ时期湖区气候状态、Ⅲ时期降水丰富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湖泊的补给方式、气候对水文特征的影响、影响水体状况的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基本知识和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本题组难度中等,对解题者的地理逻辑思维及推理能力要求较高,解题时应结合设问具体限制信息,调用水循环及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进行解题。【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杞麓湖为封闭断层陷落湖,该湖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可该湖又为淡水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淡水湖的性质是湖水中盐度低,要么该湖入湖水多,补给量大,要么该湖水可以外流,虽无明显地表径流出口,但有断层存在,可能湖中有泄水暗河,从地下汇流,C正确;气温低蒸发弱不代表该湖就是淡水湖,因为湖水中盐分是有一个累积的过程,青藏高原上很多湖泊气温低蒸发弱却成为了咸水湖,A不符;结合材料可知沿湖为重要的农耕区,如果降水量超过蒸发量,又没有明显地表外泄出口的话,湖水水位应该呈上升状态,农耕区将不会存在了,B不符;该湖位于滇中高原,那里没有大量冰川存在,湖水的补给方式是以降水补给为主,多冰雪融水汇入不符合实地情况,D不符;故本题C为正确选项。【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湖泊沉积物的粒径及其碳酸盐含量与湖泊水位呈显著负相关。从图示信息判断,可知Ⅰ时期湖区沉积物的粒径及其碳酸盐含量偏低,因此该时期湖泊的水位应该偏高。而气候呈现干或者热的状态时,将会出现降水少、蒸发量大的现象,由此而造成的是湖泊水位下降变浅;如果气候呈现冷湿的特征时,蒸发弱、降水多,此时湖泊的水位才能保持较高。故选项中气候有干及热内容的均不会形成图中Ⅰ时期湖泊的特征,BCD错,A正确。(湿热虽然降水可能较大,但蒸发量较冷湿较大,所以冷湿状态下的湖水位会保持更高状态)。【3】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如果Ⅲ时期降水丰富,那么湖泊水位应升高,此时碳酸盐含量应较低,但设问中却是“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却呈波动上升趋势”,所以可以推测出,此时应该是虽然降水量大,但用水量可能了大,导致湖泊水位较低,再加上该湖周边为重要农业区,所以最有可能是农业引湖灌溉使湖泊水位下降,C符合;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时间段从1986年左右开始,当前的全球气候特征是气候变暖,并没有呈现出气温显著下降的特征,A不符;结合周边是重要农耕区的信息,可推测受湖泊周边人类农耕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应有所增加,入湖泥沙应呈增加趋势,B不符;如果径流汇入增多,将会导致湖泊水位升高,这样湖水中的碳酸盐含量应下降,D不符;故本题C正确。杞麓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属高原封闭型断陷湖泊,位于北纬24°08′—13′,东经102°43′—49′之间,在云南高原西南边缘的通海县境内。杞麓湖水资源对生态平衡、物种保护、气候调节等有着重要意义。该湖属珠江水系。杞麓湖没有明河出口,镇海岳家营的落水洞是杞麓湖唯一的排洪口,仅有伏流通过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