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化险为夷的策略,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化”,是化干戈为玉帛,是化惊涛为细流,是化腐朽为神奇……请根据上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答案】“化”之一术打开手机,各类公众号上都告诉你“化腐朽为神奇”,便真以为所谓的“腐朽”能化作“神奇”了。把卷纸筒做了笔筒,废纸剪剪做了手工艺品,自以为“腐朽”化为了“神奇”,实际不过是换了角度,转化思路。常说,化什么为什么,前提是有资本、有条件,不然的话,怕只能化惊涛为骇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大的主观能动性也克服不了没有条件。我们常说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恰恰正是有条件,只是我们转化思路,就能化无为有。《流浪地球》中,人类看似没有条件了,但能源、空间站都是条件。所以能够做出牺牲,保全地球,所谓创造条件。“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看似没有条件了,但“邻之厚,君之薄”这就是条件——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嘛。所以,“化”之一字,前提是有什么,才能去“化”。不然,便无物可化,更别提化什么为什么了。倘客观条件有了,主观能动性就可以展现了,这时候“化”之一字的为例便体现出来了。如何化?往往是最困难的一步。我有笔、有纸,但能化笔纸为好文章吗?往往可能性不大。所以须得是“有志与力”“巧妇”才能更巧妙地化。这时候便体现了个人和集体的能力。“化”不是蛮干硬干——一刀下去骨头没断刀劈了,这显然不叫化。转化分解,逐个击破。古代文人往往有这个本领,因为话说得不好怕被砍头,所以先说“我好看呀,但人家都骗我”,再说“您好看呀,您强啊,所以被蒙蔽了”。拐弯抹角一通,大王没生气,话也说明白了。这叫“化”,叫“讽谏”。比起强硬的死谏这是更见效也更合乎逻辑的转化。一个道理,还是烛之武,几个道理往这儿一摆:越国鄙远,难;亡郑陪邻;邻之厚,君之薄;郑能供其乏困;阙秦利晋——齐了,秦就退兵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齐了,就能化干戈为玉帛,化惊涛为细流,化腐朽为神奇。化之一术,其实根本上是中国哲学留给后人的思想。《庄子》中大樗的化废为宝,《孙子兵法》里的化险为夷,都是一个道理,包括《庖丁解牛》用最小的损害做同样的事,以及《赤壁赋》中“物于我皆无尽也”。小至解牛,大至伦理精神、生命信仰,中华文明无一不体现一“化”字。其实质在于转化——不极端,不惊不躁,将条件转化为对自己有利,骨子里是君子人格。化是策略,是手段,是术,而术之所为则为道,有道方不至于将化滥用、邪用。愿当代的年轻人,将化之一术,用于正道,用于大道。【解析】此题考核写作能力,是一道材料作文,在电影《流浪地球》中,人类化险为夷的策略,尽显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化险为夷”,已经表明了“化”的神奇力量。这必须是正面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这正是考生应该一直密切关注的重点内容!“智慧”,词语的感情色彩已经告诉考生,这是让你歌颂“化”的伟大力量和神奇作用 “‘化’,是化干戈为玉帛,是化惊涛为细流,是化腐朽为神奇……”——干戈、惊涛和腐朽,对应的分别是玉帛、细流和神奇,前者是负面的状况,后者则是理想的结果。从负面的状况到理想的结果,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化”的力量!显然,考生不可以仅仅就事论事,而应当将“干戈、惊涛和腐朽”和“玉帛、细流和神奇”这类东西细化,看到它们的比喻义,向人类社会生发,联系人类社会,思路自然就打开了。参考立意:(1)万物皆可“化”,化解构建和谐社会;(2)“化解”是人生的智慧;(3)可采用记叙文的方式写“化腐朽为神奇。结构示例:引用材料的内容,得出文章的观点:“化”的智慧,然后从“化”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化”是换个思路解决问题;“化”是变通的智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最后采用比喻句进一步形象论证“化”的智慧收束全文。材料链接:1.哲学家冯友兰与梁漱溟是好朋友。当年梁漱溟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后,在美留学的冯友兰给他写了一封三千字的信,提出自己的意见。梁漱溟很感动,将此信收藏了60年,足见他们的诤友情深。不过,两人的友谊也有出现裂痕的时候。 1973年,冯友兰发表了一些“批孔”的文章。梁漱溟对此很生气,认为对方没有立场,违背了原则。就连冯友兰九十大寿时,梁漱溟回信批评了冯友兰当年“批孔”一事,并果断拒绝了对方的邀请。对此,冯友兰不仅没有生气,反倒觉得梁漱溟很直率,随后给他寄去了自己的《三公堂自序》一书,并附信道歉:“来书直率坦白,甚为感动,以为虽古之遗直不能过也,故亦不自隐其胸臆耳……”梁漱溟收到书信后,见老友意识到“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哗众取宠。写文章只能写实际见到的,说话只能说真想说的”后,他改变了态度,主动回信表示希望见面。随后两人如约相聚,相谈甚欢。梁漱溟还特意将自己的著作《人心与人生》送给冯友兰,并亲题赠言。面对好友的“绝情”和直言批评,冯友兰没有心存芥蒂,而是虚心接受,并作深刻的自我批评。冯友兰诚恳的态度,自然也赢得了梁漱溟的谅解。2. 屈原被贬,乃赋《离骚》;柳宗元失意,创作《永州八记》;家族落魄,曹雪芹书写《红楼梦》……在压力下,他们傲然挺立,化悲愤为动力,写下了一篇篇旷世巨作。 有压力就一定是好事吗?不,关键是要勇于面对压力,把压力化为动力。空有压力,只知担惊受怕,永远不能成事。“压力”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得对什么人而言。我们要想不被压力吓倒,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不要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不美好的。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化压力为动力,要相信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