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看到的不等于看见,看见的不等于看清,看清的不等于看透。
答案:【答案】【范文】眼见不一定为实从开始识字以来,我便一直信奉“眼见为实”,可到头来,我却被现实推翻了这个观点。四岁那年春天,幼儿园新来了一位语文老师,她的书包就像一只百宝箱,每天都能从里面“变”出各形各色的书籍。一个惬意的午后,和风在帘外肆意漫游,临窗,我坐在木椅上捧着从老师那儿借来的《格林童话》。阳光透过窗洒在书页上白雪公主的乌发间,熠熠生辉。我翻过这一页,眼看和蔼慈祥的老奶奶在一瞬转变为面目狰狞的皇后,甚是奇怪,抱着书跑到老师跟前,不解道:“老师,老奶奶明明只是把苹果卖给白雪公主,怎么会突然变成毒皇后,想要害她呢?”老师愣在原地,但惊异的表情转瞬即逝,不一会儿,满面春风地告诉我:“有时候啊,你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事实。皇后化装成老太太呢,是因为她想让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而她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嫉妒心在作祟啦!知道了吗?”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转身离开。当时年幼的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于是并没有放在心上,直到两年后,这句话再次在我的耳畔响起。两年后,我成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一个周五放学后,我和妈妈在临街的一家餐厅吃晚饭。透明的落地窗外,一位白发苍苍的残疾人在路边乞讨。暮色映着他枯皱的脸颊,银发在风中摇曳。“真可怜哪——”我叹了口气,扭过头舀起盘子中的一勺米饭,却听见窗外传来一声极细的怒吼:“你干什么!”餐厅里的人几乎在同时转过身盯着街边的一老一少。“不过就是几块钱嘛,用得着偷吗?真是!”一个少女慌忙从老人身边退开,双手用力地捂着腰前的钱包,眼神中满是厌恶,仿佛她看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只苍蝇。“我,我,我没有……”老人似乎还想辩解些什么,却被少女一把撞倒,衣衫飞舞的少女迅速消失在眼帘。晚上回到家,我向妈妈提起这件事:“妈妈,今天那个女生好凶啊,就算老人偷了她的钱,她也不该那么凶吧。”妈妈严肃地对我说:“他偷了就偷了,这件事就是他偷东西引起的,你不要只看事情的表面,有时候,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我羞愧难当,却牢牢地记住了这句话。星期一早晨,我在楼下的包点店买早餐,等待之余,见我前面的男人紧张地四处张望,将手伸进了一个女式手提包。我正准备提醒,只见店旁一位乞讨的残疾人冲那女人大喊:“喂!你没看见我在这儿吗?关爱残疾人士懂不懂啊!”我忽地就明白了那句话——有时候,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带有思辨意味材料作文,材料共有三句话,在修辞上,运用了顶针的手法;在语意上辅有哲理性,第一句话大意是“你看到的并不是你真正所看到的,如同海市蜃楼”;二句话大意是“你虽然看见了但是你不可能看清楚”;第三句话大意是“你看清楚了,但是并没有看透,事情的真实面貌还没有清楚”。此材料要求考生运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联系的眼光进行理性分析,思考蕴含其中的哲理,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这所谓的“眼见”的东西,并不完全代表着事物的真相。须知这事物的真相往往被隐藏在一团迷雾后面,需要你的判断,需要你根据事实的前因后果来仔细核对才能得出。只有用自己的“眼见的客观”加上“主观思维的判断”得出的才是真相,才是“实”。我们切不可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一定要透过显现看本质,眼见不定为实,耳听也不一定为虚,重在用心去观察,用大脑去分析,去实践。材料总体意思是“眼见未必为实”,考生可顺着此思路写作,为什么眼见未必为实,一是掌握的知识所限,不能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人和事;二是观察者的观察能力受主观情感的限制,不能客观地看待人和事;三是事物本身具有隐蔽性,甚至是欺骗性。眼见是否为实,关键在于明其理,查其实。在理论上,要懂得现象和本质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的道理,在实践中,既要用心观察,更要理性思辨,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世情的内在规律,学会客观、历史全面地看问题,如能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一定会对你识人、识物、做事有所帮助。审限制:文体限制,记叙文。【立意】(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前提。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参加实践。(2)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可以凭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事物的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假象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如实体现。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3)“眼见未必为实”,即使是亲眼看到的,也未必就是正确的,凡事应当从多种角度去分析、认识,不要过于主观地去判断。(4)“眼见未必为实”,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利用理性思维分析把握本质。重视实践的作用。(5)“眼见未必为实”,所以我们要多方了解事情的真相,努力掌握科学知识,重视实践。【素材】(1)孔子周游列国,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忍饥挨饿,大家七天没有吃到米饭,颜回在外面找到一些米,拿回去煮饭,在米饭快熟的时候,孔子偶然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塞。孔子默默地离开了,装作没有看见,也没有去责问颜回。等颜回煮好了饭,将饭食献给孔子的时候,孔子才说:“我刚刚梦到祖先了,我想,我们应该把这锅没有动过的白米饭,先敬献祭祀祖先。”颜回立刻拒绝到:“不行的!这锅饭我刚才已经吃了一口了,不能用作祭祀!”孔子看着颜回说:“为什么要这样做?”颜回说:“因为刚才煮饭的时候,房梁上掉了些灰尘在锅里,我觉得沾了灰的白饭扔掉可惜,于是就抓起来吃了。”孔子听闻,教育弟子们说:“平时,我最信任的就是颜回,可是今天见到他抓饭,我还是会怀疑他,可见我们的内心是难以稳定和确定的,你们要牢记这件事,不要随意用自己的看法去度量别人,要了解一个人,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2)误炸运河的启示二战时,英德两国对非洲的争夺异常激烈,德国在争夺时逐渐失利,于是,德军统帅部决定炸毁苏伊士运河,给英军来一个釜底抽薪。英军情报机构得知这个消息后,马上告诉军方,英军苦恼万分。因为当时,德国空军是最强大的,英国皇家空军根本保护不了运河。然而,有人提议将运河移走,当时统帅部的军官们都笑他幼稚。然而这个人将自己方案娓娓道来时,统帅部的军官发现,这绝是一个天才的设想。他的方案是:夜晚,将运河两岸的灯火全部熄灭,并在运河附近的不知名小河上大量布置灯火。晚上,让这里彻夜明亮。英军照办以后,德军飞行员果然将炸弹都投到了不知名的小河旁。德军飞行员不认真观察,为英军反攻送上了充足的时间,更为纳粹走向灭亡便了充足的准备。所以,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要经过仔细考虑与观察,才可下结论。(3)十万枝箭的教训《三国演义》,可谓妇孺皆知。诸葛孔明草船借箭,更是历来为人称道。赤壁之战前,孙刘联军武器装备奇缺。周公为了刁难诸葛亮,便命他三日打造出十万枝箭。孔明爽快答应。次日,孔明趁雾大,便率20艘装满稻草人的大船驶向曹军营地。曹操于雾中看到有这么多的东吴将士前来受死,便令万箭齐发,并且大笑道:老夫要大开杀戒了。当孔明收完十万枝箭并且驶向安全距离时,便令将士大呼:谢曹丞相赐箭。曹操明白中计时,为时已晚。曹操为假相所骗,损失了十万箭。使孙刘联军能够与他更长久的对峙。也为赤壁之战的失败埋下了祸根。(4)大文豪苏东坡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然而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在很多时间,我们亲眼看到的也未必为真。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一件事,都要深入观察,认真思考。诚如“谬勒一莱尔”错觉一样,如果我们不深入观察并且用尺子测量,很容易就被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