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_______。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_______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_______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___________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缘分 座落 沧桑 颠扑不破B.情分 坐落 磨难 颠扑不破C.情分 座落 磨难 亘古不变D.缘分 坐落 沧桑 亘古不变【2】下列句子中的破折,用法和文中破折号相同一项是( )A.《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科学家袁隆平。B.他们微叹着互答着说:“唉,天可真凉了——”。C.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D.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剥蚀了,门壁上朱红淡褪了,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散落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答案】【1】D【2】C【3】①表达侧重点:改句突出的是各个对象的变化,而原句突出的是整个地坛的变化;②修辞的改变:原句“朱红”前用“炫耀”二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地坛的破败荒芜,饱经沧桑;③语境上,原句更符合上下文情境,与前文主语“它”保持一致。【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缘分:指一种人与人之间无行的连结,也是某种必然存在的相遇的机会和可能,包括所有情感。情分:只指人与人相处的感情,原文写我与地坛的相遇,故选“缘分”。②坐落:意指使安居、隐藏或居住在巢或类似巢的处所内;也指土地或建筑物的位置。座落,是“坐落”的不规范用词,《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只收录了“坐落”,没有“座落”。故选“坐落”。③沧桑:是沧海桑田的缩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磨难:指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中遭受折磨,选文指变化,故选“沧桑”。④颠扑不破:比喻理论学说完全正确,不会被驳倒推翻。亘古不变:指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引申为空间和时间上延续不断。根据所填词语语境“太阳循着 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分析可知,此处需要语意为“不会改变”的成语,故选“亘古不变”。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选文“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中的破折号是解释说明。A.引出副标题;B.声音的延长;C.解释说明;D.转换话题。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是否运用修辞、蕴含作者的某种情感、运用的表达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1)从句式表达上看,“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运用了排比式的整句,这样就使缺乏节奏感的语言因有了整句的插入而富有了节奏感。修改后的句子缺了节奏感。(2)改变后的句子由变式句变成常式句了。但在这里作者突破常规,把不及物动词“剥蚀”“坍圮”“散落”都带上了宾语,如按常规写成“琉璃剥蚀了”,“琉璃”是主语,是被说明的对象。这里让“琉璃”作宾语,成为被处置的对象,“剥蚀”作谓语,强调了是怎样处置的。这样写,突出了荒园的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历经沧桑的地坛变得荒凉残破,这正与作者落魄的精神状态相吻合。(3)在修辞上,“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一句中在“朱红”前面运用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对描写地坛的面貌、沧桑变化、破败相确实是恰到好处。拟人手法很生动,同时对作者的精神状态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4)在情感表达上,原句更能表达作者目睹之后的主观感受——对“琉璃”“朱红”的厌恶与蔑视,曲折地反映了作者瘫痪后,消极无奈、烦躁不安的心情。修改后那种情感表达就没有了。(5)从语意连贯的角度,原句更符合上下文情境,与前文主语“它”保持一致。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