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为大湾区成长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提供 的支撑。大桥未开通之前,由于珠江口的天然阻隔,香港对珠江西岸的产业辐射能力有限,珠江东西两岸经济发展存在 。而大桥开通后,香港的经济辐射范围,将从原先的向北、向东, 地向西延伸。有研究机构测算,珠三角城市与香港的陆运距离每减少1%,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外资投入金额能分别增加0.2%和0.7%。就广东而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加快香港的金融资本、人才和先进经验向珠江西岸集聚,让珠江东、西两岸的经济发展更加平衡。而从香港、澳门来看,与内地的联通,不仅为港澳拓展了发展空间,也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契机。天南明珠一线连。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站在珠海滨海大道上,远远就能望见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 ),正如珠江口老渔民所熟知的一句谚语,“开船要趁涨潮”。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三地深化合作大势已成,珠江口岸将书写新的繁荣传奇。【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港珠澳大桥开通,为让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B. 港珠澳大桥开通,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C. 港珠澳大桥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已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D. 港珠澳大桥开通,为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口岸外形按照“如意”造型设计,其寓意是“一地三通,如意牵手”B. 按照“如意”造型设计口岸外形,其寓意是“一地三通,如意牵手”C. 按照“如意”造型设计口岸外形,“一地三通,如意牵手”是其寓意D. 口岸外形按照“如意”造型设计,“一地三通,如意牵手”是其寓意【3】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不可或缺 千差万别 循序渐进 如火如荼B. 至高无上 天壤之别 水到渠成 日新月异C. 不可或缺 天壤之别 水到渠成 如火如荼D. 至高无上 千差万别 循序渐进 日新月异
答案:【答案】【1】B【2】A【3】C【解析】【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本题A项,“让建设……成为……”结构混乱;C项“己……无限的可能”时态不合逻辑,前后矛盾;D项“给……建设成为……”搭配不当。故答案为B。【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本题A项“口岸外形”“其寓意”分别与前一句构成顶针式衔接,“其寓意”又与下一句开头“正如”构成主谓搭配,故语气贯通。B、C项“口岸外形”后置不能与上句末“口岸”构成顶针式衔接,C、D项“其寓意”后置,不能与前句句意构成顶针式衔接。故答案为A。【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不可或缺”形容不可缺少、非常重要,“至高无上”形容权力极大、地位极高,语境说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提供非常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第一处填“不可或缺”。“千差万别”形容差异类别多,“天壤之别”形容差异程度、水平极大,语境说珠江东西两岸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所以第二处填“天壤之别”。“循序渐进”形容按计划、次序进行,“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就自然成功,香港向西岸发展是被吸引的,不是预先安排的,所以第三处填“水到渠成”。“如火如荼”形容气势、场面正旺盛热烈,“日新月异”形容面貌变化迅速,前者偏重形容过程,后者偏重形容结果,语境有“建设”正在进行的暗示,所以填“如火如荼”。故答案为C。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