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楚汉争霸时,汉王刘邦一度陷入困境。许多将士趁夜离开,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也选择离开。萧何听闻韩信离去,来不及禀告汉王,便趁着月色去追韩信。刘邦听说心腹萧何也走了,十分生气。不久,萧何返回营帐,来不及解释,就劝说刘邦接受自己追回来的“逃兵”韩信。刘邦准备给韩信一个小职位,萧何又劝:“横扫天下,非韩信不可。欲用韩信,非大将不可。”刘邦准备召唤韩信,封以大将。萧何第三次劝说:“呼上将如小儿,邀人才而礼傲慢。当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刘邦同意,广做宣传。又力排众议,将战阵之事,全权委托给韩信。自此,韩信执掌汉军大权,东征西讨,助刘邦定鼎天下。后人评说:“刘邦九败而得韩信心,一胜而遂天下志。”萧何月下追韩信,三劝汉王立军神的故事也广为流传。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刘邦、萧何和韩信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答案】例文:他,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他,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我给心目中的英雄立小传,写颁奖词如下:帝姓刘氏,讳邦,字季,沛丰邑中阳里人。秦二世元年,陈涉起薪,沛父老立季为沛公。二年,项羽更立为汉王。明年称汉元年。五年即帝位。楚汉相争,刘邦胜项羽,统全国,轻徭役,民心皆向!可称英雄!楚汉争霸之后,刘邦建立了自己理想的国家社稷,放低赋税等一系列爱民措施深得民心。刘邦起于农民,深懂农民,爱民如子,真可谓是治世、安世之能君。他,头脑灵活,行动果断,可称英雄!大家还记得吗?《鸿门宴》中,有这样一段:“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刘邦不仅“兄事之”,还约为婚姻,化解了自己的被动局面,化被动为主动;而且刚到鸿门时,见到项羽也自称臣等;这些都体现了刘邦的头脑灵活。还有最后一段“沛公至军,‘立’诛杀曹误伤。”表明了,其做事的果断。他是仁义之君,不计前嫌,可称英雄!《鸿门宴》中还提到,当张良询问刘邦是谁提出的‘守关拒诸侯,王关中’时刘邦只草草而答,‘鲰生说我曰’。可见,刘邦对一个小兵也是十分的照顾,也可谓是,爱兵如子吧!刘邦的江山可以说是三分之二都是韩信帮他打下来的,而谁又知韩信有一个别号“胯下将军”!韩信从小有大志向,天天佩剑,一些人看到,一天,其中一个对韩信说:“你每天都佩剑,想证明你是大将军吗?要么用你的剑一下劈了我,要么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犹豫了一会儿,还是选择了后者。在当时,这样的事情发生,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大的耻辱了;而且每个人都笑韩信胆小、怯懦、丢人等。可是,刘邦还是启用了他。即使是韩信“出逃”,他依然能力排众议,将战阵之事,全权委托给韩信。这些足以证明他对人的宽容,而且不讨前嫌吧!他,刚正气节,坦诚相待,可称英雄!在我们中国人眼中,大多评论英雄讲的是气节和正直,更多的是为人处世之道;刘邦重情义,不计前嫌,知人善任,任用许多有名的谋士和军事家,如:张良、萧何、韩信等;而且当战争取得胜利后他都能及时犒奖将士,有时还亲自慰问战士。至此,纵观历史,春秋战国以后,有哪个统治者在用人上,不讲出身、资历和功劳?五年即帝位,人称“汉高祖”……他便是我心目中的真英雄,可以成为同学们的榜样,长大后能像他那样,成为响当当的大丈夫!谢谢大家!【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文的能力。审题:(1)首先要明确本题的共性要求:刘邦、萧何和韩信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考生必须是从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人来写,而且要写的是一篇“发言稿”。(2)本题写作的关键是能结合材料,正确理解人物形象。所给材料部分讲述了三个人物的故事,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也提到了韩信善于指挥作战以及刘邦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的故事。关于刘邦可以写用人得当,不拘小节,善于纳谏,知人善任,起于乱世之中,平定四海,功高寰宇,不愧一代英主。关于韩信可以写战必胜,攻必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尽显军事谋战之才;市人笑,漂母助;忍辱负重,知恩图报,展现坚韧不拔之志;命途多舛,却仍在历史的潮流中勇进;历经坎坷,却仍能横扫千军如卷席;志吞六合,气盖万夫。关于萧何,可以写他有才智,有智慧,能慧眼识英才,能认识自我,保持清醒,进退有据,也可以写萧何的器量,宰相肚里能撑船,器量如海,见识不凡。参考立意:①可以从刘邦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的角度立意;②可以从韩信善于将兵的角度立意;③可以从萧何慧眼识英才的角度立意;④可以从萧何的器量大的角度立意。参考素材:1.刘邦曾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刘邦极会笼络人心,其笼络手段又极为高明,他善于根据形势揣摩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史记载:刘邦入关后,项羽闻之,欲击之,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四十万大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全盘落空。从表面上看,刘邦并无任何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地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大将为之效力,岂一般手段所能至?2..刘邦最大的优点是他的“仁而爱人”,我认为这才是助他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在论及刘邦的成功时,总会提到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宽厚大度等等,其实,这些优点都是从属于“仁而爱人”这一点而产生作用的。刘邦的“仁而爱人”其实在《史记》中处处都有体现。最初体现在为官府送徒咸阳途中纵囚。继而表现在初起沛时不愿接受沛令之职。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刘邦之辞,与萧何、曹参之辞不同,萧曹二人之辞,是恐是不成,秦王朝种族起家,而刘邦之辞,没有个人的因素在内。然最为典型的则以入关灭秦,与秦人约法三章,悉除去秦法,不受秦民犒赏;再则是汉七年,刘邦击韩王新还咸阳,“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最后,在汉十二年过沛,父老留饮,刘邦说:“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不愿多打扰家乡父老,显示出对家乡人民深厚的体恤之情。凡此种种,并非作戏,而是出于一片赤诚。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刘邦的成功绝非偶然,也绝不是靠运气得来的。试想,一个“好酒及色”之人,进入当年秦始皇的豪华的宫殿之中,竟能克制自己强烈的欲望,“财货无所取,妇女无所幸”,何愁不成大事?3. 有一种勇气叫执着:“长畏此生不逢时,才堪经维谁得知?最惧千秋身死后,竟然当年人未识!”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烟云,一切都是宿命,一切都是无法变更的过去。命运之神的嘲弄从来都不曾离开过那个独坐在淮阴河边乞食的失意青年-----那个受尽羞辱不得不从恶少胯下穿过的胆小鬼;那个项羽帐前卑微的奇貌不扬的执戟郎;那个被汉王视为狂妄自大心腹之患的淮阴侯。原来,那个叫“韩信”的男子,从来不曾远离过落魄。韩信死了,但是他却兑现了他的诺言,赐给漂母千两黄金,报答了一饭之德;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因为他死的时候,如同他年青时所期盼的那样,天下都为之震动。生命之目的已经达到,如同最绚丽的樱花一样,片刻的灿烂必然伴随着永恒的凋谢,但是它的瞬间美丽已永远为赏花者所铭记。短暂的一生过后,是永恒的最伟大的光荣,死已的其所,死复何恨焉?“我若朝露降人间,和风樱花随春谢。逐鹿已随英雄志,身死名败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