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考城隍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有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阋一过,白:“有阳算九年。”共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①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岀,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①:瓜代,指任期已满换人接替。【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但敦促之 但:但是B. 即命稽母寿籍 稽:稽首C. 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 摄:代理D. 时卒已三日 卒:结束【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B. 乃谓公 今君乃亡赵走燕C. 送诸郊野 或取诸怀抱D. 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 业精于勤,荒于嬉【3】下列各组分别表现宋公的孝顺和才干的一项是A. 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 诸神传赞不已。B. 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 吏不言,但敦促之C. 文宗未临,何遽得考? 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D. 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 登其堂,一拜而行。【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 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B. 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C. 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D. 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记叙了宋焘考取城隍一职的事情。宋焘卧病在床,被官差叫去参加考试。接下来作者用虚幻之笔,重点写了阴间众神面试宋焘的过程。B. 考试题目是“一人二人,有心无心”八个字。宋焘很有才学,对社会问题有独道见解。宋焘认为,对善恶要从效果上判定,而不以人的动机作为判定的标准.C. 张秀才写给宋焘的赠诗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两句,这两句对仗工整。这一工对句揭示了宋焘是个才学之士,淡泊名利,胸襟坦荡.D. 宋焘有德有才,却一直只是个老康生,这对于埋没人才的黑暗社会,无疑是具有讽刺性与批判性。【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2)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
答案:【答案】【1】C【2】C【3】A【4】D【5】B【6】(1)宋先生这时才明白过来,一边叩头一边哭着:“我能得到这样荣耀的任命,怎么敢再三推辞呢?(2)自此以后的第九年,宋先生的母亲果然到时候便死去了。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宋先生沐浴后走进屋里也死了。【解析】【1】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提要求选出“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A项,“但敦促之”的“但”,结合语境应该是只是;B项,“即命稽母寿籍”的“稽”是核查;D项,“时卒已三日”的“卒”是去世的意思。故选C。【2】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古今异义是文言文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只是写法和现代汉语的形式一样,但意思不同,需要逐字分析认真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为”,第一个是动词,做;第二个是动词,治理。B项,“乃”第一个是连词,于是;第二个是判断词,是。C项,“诸”都是兼词,之于。D项,“于”,第一个是介词,在;第二个是连词,因为。故选C。【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所给的原句还原到原文中,结合原文语境去考虑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特点,通常用排除法,一是排除不是表现传主的,二是排除不是表现传主的特定性格特点,或者是题目中明确要求直接或者间接,要结合具体题目去灵活处理。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各组分别表现宋公的孝顺和才干的一项”。分析各个选项,可以发现,B项,“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只是说他母亲发现他又活了,不是表现宋公孝顺; C项,“文宗未临,何遽得考?”,仅仅说明了宋公的疑惑;D项,“登其堂,一拜而行”是说宋公临行到岳父家拜别,不是表现才干,故选A。【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句中,“城中西门里”是一个具体地方,中间不要断开,排除AC;“不知其为神”和“奔询乡中”是两个句意完整的分句,中间要断开,排除B。故选D。【5】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对善恶要从效果上判定,而不以人的动机作为判定的标准”曲解文意,原文为“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可见宋焘的主张是对善恶要从人的动机上判定,而不以效果作为判定的惟一标准。。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方”时间副词,才,刚刚;“辱”谦辞;“膺”动词,接受,承当;“何”疑问副词,怎么。(2)中的“卒”动词,去世;“营”动词,办理;“既”时间副词,以后;“没”通假字,通“殁”。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译文:我姐夫的祖父宋先生,名焘,原是本城的一位秀才。有一天,他生病躺在床上,忽然,看到一名衙门的公差,手里拿着一张官府文书,牵着一匹头上有白毛的马走来。对他说:“请你去参加考试!”宋先生说:“主考的学台老爷没有到,怎么能突然进行考试呢?”差人也不回答,只是不断地催促他。宋先生只好勉强骑上马,跟随他去。走的路都是非常陌生的,不久,他们便来到一座城市,如同帝王所居住的京城一样。不多时,他们进入一座衙门。宫殿建筑宏伟华丽,堂上坐着十多位官员,都不知道是些什么人,其中只有关帝是认识的。衙门的殿廊下摆着桌、凳各两个,已经有一位秀才坐在那里的下位上。宋先生便与他肩并肩坐下。每张桌子上都有笔和纸。一会儿,便送下有题目的卷纸来,一看上面写着八个字:“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他们俩把文章做成后便呈送上去。宋先生的文章中有句话,说:“有的人故意去做好事,虽然是做了好事,但不应给他奖励;有的人不是故意做坏事,虽然做了坏事,也可以不处罚他。”各位官员在传阅中不住地称赞。他们便把宋先生召唤到殿堂上去,对他说:“河南那个地方,缺一位城隍,你去担任这个职务很合适。”宋先生这时才明白过来,一边叩头一边哭着说:“我能得到这样荣耀的任命,怎么敢再三推辞呢?但我的70多岁的老母,身边无人奉养。请你们允许在她去世之后,我再听从你们的任用。”堂上一位好像是帝王样的人,立即指令检视他母亲的寿禄。有一位留着胡子的官吏,捧着记载人寿禄的册子看了一遍,说道:“她还有阳寿九年。”他们听后正在犹豫不决,想不出办法时,关帝说:“没有什么关系,让姓张的先代理九年,到了期限,他再去。”于是,堂上人对宋先生说:“本应该让你立即到任的,今从仁爱孝敬之心考虑,给你九年的假,到了期限还得叫你去。”说完,又对那位秀才勉励了几句。二位先生叩头后走下殿来,秀才拉着宋先生的手,一直把他送到郊外,并自我介绍说:“我是长山地方人,姓张。”还将自己做的诗赠给宋先生留作纪念。可是,宋先生把整首诗忘记了,只记得中间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蜡无灯夜自明”两句。宋先生骑上马后就告辞而去,当他回到乡里时,好像是从梦中醒过来一样。可是到这时,他已经是死去三天了。宋先生的母亲听到棺材里有吟呻声,便赶快把他从里面扶出来。过了好半天,宋先生才能说出话来。他打听长山那个地方,果然有姓张的这个人,已经在那天死去了。自此以后的第9年,宋先生的母亲果然到时候便死去了。料理完母亲的丧事之后,宋先生沐浴后走进屋里也死了。宋先生的丈人家住在城中西门里,忽然,看到宋先生一身新官服,身后跟随着许多车马人员。丈人家里人都非常惊奇,不知宋先生已经成了神,做了城隍。他们急忙跑到宋先生乡里去打听消息,原来,宋先生已经死去了。宋先生自己记有小传,可惜战乱后没有存盘下来,这只不过是个大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