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材料一 清朝根据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京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主要采取军府制实行统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从雍正年间开始,清政府就设有驻藏大臣。——摘编自韩茂莉著《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 在经济开发和思想认知深入的双重因素作用下,近代西部地区的行省建制数目呈上升趋势。1877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北路,向清廷提出:“纾朝廷西顾之忧,则设行省、改郡县,事有不容已者。”1884年,新疆建省。嗣后,西藏、蒙古、康区等“边地筹省”的舆论日益高涨。1913年,北洋政府新建了四个特别区:绥远、热河、川边和察哈尔;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置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和西康省。——摘编自张世明著《法律、资源与时空建构:1644-1945年的中国》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重要工作是撤并省制,1954年,撤销察哈尔、绥远和热河三省建制,使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撤销西康省,将西康省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四川省。——摘编自宋月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建制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边疆政策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民国中央政府边疆治理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撤并省制的历史意义。 答案:【答案】(1)特点:因俗而治,尊重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设罝不同的行政机构。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强地区的管理;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2)变化:边疆地区行政区划和内地行政区划逐步统一(或边疆地区行省建制数目不断增加。)边疆危机不断加剧;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对边疆地区认识的不断加深。(照抄原文酌情给分)(3)加强民族自治区与内地经济文化的联系: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清朝根据边疆地区的情况设置不同的行政机构。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别采取郡县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可知因地制宜,设罝不同的行政机构。根据材料“在蒙古族聚居的北京地区,清朝则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清政府主要采取军府制实行统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可知因俗而治,尊重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影响:根据所学可以从加强边疆地区的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中国版图等角度分析。 (2)变化:根据材料“近代西部地区的行省建制数目呈上升趋势”、“1877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北路”、“1884年,新疆建省。嗣后,西藏、蒙古、康区等“边地筹省”的舆论日益高涨”、“1928 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置热河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和西康省”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民国中央政府边疆治理政策发生的变化是边疆地区行政区划和内地行政区划逐步统一(或边强地区行省建制数目不断增加。)原因:根据材料“在经济开发和思想认知深入的双重因素作用下……1877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北路”可知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对边疆地区认识的不断加深;边疆危机不断加剧。(3)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从加强联系、民族平等、祖国统一等角度作答即可。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