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植棉的普遍和棉纺织技术的提高,至明代中叶,上海地区已经是全国棉纺织中心松江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纺织中心,而且是棉布和棉花的集散地。到清朝初年,上海的棉纺织业,号称“衣被天下”。到十八世纪中叶,上海的棉纺织业,在工具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当时已经有棉布的包买商出现,时人叶梦珠说:“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在松江府西郊开设的百余家暑袜店,商人将原料发给“合郡男妇”制造,制成后交回店中,计件或计时给予报酬。 ——张家驹《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材料二:上海开埠后,原棉“售与外洋,为数甚巨”。“原来的土法轧花(即剥除棉花籽)不能胜任,日本轧花机乘机输入,不久民族机器厂即开始仿制(轧花机)”。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民族纺织业也逐渐兴起。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后,刺激了附近地区的棉花生产,大生纱厂的机纱,推动了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衍变;而通海地区农民扩大土布生产而产生的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工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上海城市工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展,近郊农村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如水资源污染、农田减产等问题,也初露端倪。 ——摘编自戴鞍钢《口岸城市与农村经济演变——以近代上海和长江三角洲为中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机器棉纺织业与农村经济的互动关系。 答案: 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和棉花、棉布集散地;棉纺织技术创新;商人介入生产,出现包买商;出现雇佣关系(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棉花出口增加,催生机器轧花;民族纺织业发展,刺激了棉花生产;民族纱厂推动了家庭手工业纺织分离,家庭手工业买纱织布,又促进民族纱厂发展(或民族纱厂与家庭棉纺织业相互推动);城市工业化带来农村生产环境问题;近代机器纺织业冲击小农经济。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