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后面小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节选自《醉翁亭记》)(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①。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②。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③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节选自《古文观止・放鹤亭记》)(注)①扉:门。②麓:山脚。③际:至,接近。④陂(bēi):山坡,斜坡。⑤傃(sù)朝向,向着。【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___________(2)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___________(3)或立于陂田 或:___________(4)故名之曰 名: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3】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答案】【1】 靠近; 情趣; 有时; 取名,命名 【2】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登到高处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地方,(他)便在那座山上建起一座亭子。 【3】 内容上都写亭子,都介绍了亭子的位置、亭子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亭子命名的原因,都表达了人物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临”,古今异义,今义为“来临”,古义为“靠近”;“意”,古今异义,今义为“意思”,古义为“意趣,情趣”; “或”,古今异义,今义为“或者”,古义为“有时”;“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意为“取名,命名”。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1) 得,领会;寓,寄托。(2)升,登上;异境,奇特的地方;作,建造。【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抓住关键句子找到两文的共同点。甲文写醉翁亭,乙文写放鹤亭,都是介绍亭子;都介绍了亭子的位置、亭子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如甲文的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翼然临于泉上”,乙文的“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还同时都介绍了亭子命名的原因,如甲文的“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乙文的“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两文还都表达了人物的心情,甲文直抒胸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现了作者醉心山水的闲适,乙文借景抒情,借“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表现隐逸者信然自适的生活图景和不为时事所囿的自由心境,都写出了作者一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参考译文:(甲)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上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这个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了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是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赏山水之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乙)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