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恢字弘达。幼聪颖,年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所遗。既长,美风表,涉猎史籍。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宣武之难,逃在京师。高祖义兵至,恢于新林奉迎,以为辅国将军。建康平,还为冠军将军、右卫将军。天监元年,为侍中、前将军。二年,出为使持节、征虏将军。四年,改授后将军、郢州刺史,持节如故。义兵初,郢城内疾疫死者甚多,不及藏殡,及恢下车,遽命埋掩。又遣四使巡行州部,境内大治。十三年,迁散骑常侍、益州刺史,使持节如故,便道之镇。成都去新城五百里,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恢乃市马千匹,以付所订之家,资其骑乘,有用则以次发之,百姓赖焉。普通五年,进号骠骑大将军。七年九月,薨,时年五十一。遣中书舍人刘显护丧事。恢有孝性,初镇蜀,所生费太妃犹停都,后于都下不豫,恢来之知,一夜忽梦还侍疾,既觉忧遑,便度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后又有目疾,久废视瞻,有北渡道人慧龙得治眼术,恢请之。既至,空中忽见圣僧,及慧龙下针,豁然开朗,咸谓精诚所至。恢性通恕,轻财好施,凡历四州,所得俸禄随而散之。在荆州,常从容问宾僚曰:“中山好酒,赵王好吏,二者孰愈?”众未有对者。顾谓长史萧琛曰:“汉时王侯,藩屏而已,视事亲民,自有其职。中山听乐,可得任性;彭祖代吏,近于侵官。今之王侯,不守藩国,当佐天子临民,清白其优乎?”坐宾咸服。(节选自《梁书·萧恢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B. 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C. 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D. 齐隆昌中/明帝作相/内外多虞/明帝以恢为宁远将军/甲仗百人卫东府/且引为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东宫建为太子舍人/【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义兵,指反抗残暴或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也指以恢复被推翻的王朝为宗旨的军队。B. 出,指京官正常外调,而《<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的“出”指因罪贬谪。C. 中书,当时所施行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省”的简称,舍人是其主要官员的称呼。D. 藩,有屏障的意思,古代用封建诸侯来屏障王室,所以称诸侯的封国为“藩国”。【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萧恢聪颖好学,深受朝廷赏识。他童年就通晓一些儒家著作并善于解说疑难,长大后又涉猎史书;后来遭逢乱世,走上仕途,得到了明帝和高祖的重用。B. 萧恢倾心为民,治政卓有成效。他刚到郢州就命人及时埋葬病死者,并派使者巡查辖区;在益州又巧妙化解了官府与百姓在交通方面的矛盾,深受爱戴。C. 萧恢恪遵孝道,乐于救济他人。人们都认为,正是因为他的精诚所至,才治好了母亲的眼疾;他担任过一些重要的职务,所得的俸禄常常用于行善施舍。D. 萧恢谈古论今,富有政治眼光。他在荆州时曾表示,汉朝的王侯应当亲自帮助天子治理百姓;现在的王侯情况不同,更应当注重保持自身清白廉洁的品行。【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陆路往来,悉订私马,百姓患焉,累政不能改。(2)既觉忧遑,便废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
答案:【答案】【1】C【2】C【3】D【4】(1)陆上交通,(官员)都是预先订租私人车马,百姓苦于此事,历任官府不能改变。(2)(萧恢)醒后感到忧惧,于是寝食难安。不久都城信使到了,说是太妃已经痊愈。【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做本题时,要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这是断句的基础,也有一些应试技巧要掌握,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本题可从几个“名词”入手断句,如“陛下”“宝位”“机务”,都是主语;再看句子特征,如“何不……”是固定句式,“……者……也”是判断句式。这样,先从大处着眼断开,再看细节辨析断句位置,直至断句完毕,最后再结合上下文语意回读审查一遍即可。观察选项,比对差别,运用名词断句法分析,“明帝”是主语,不能和后句断开,“内外多虞明帝”停顿不当,排除AB。对比CD,“太子舍人”是官职名称,“东宫”意为太子,“东宫建”明显是后面任职“太子舍人”的原因,“东宫建为太子舍人”语意不通,排除D。故选C。【2】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官职和科举、姓名和称谓、宗法和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表述正确。三省六部是隋时确立的,当时还没有三省六部制。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掌管诏命,南朝延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任起草诏令之职,参与机密,权力日重,甚至专断朝政。隋唐时,中书舍人在中书省掌制诰(拟草诏旨)。宋初亦设此管,实不任职。元丰改制后仍掌其事,明清时于内阁中的中书科,亦设有中书舍人,非前代可比。故选C。【3】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本题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文章概括、主人公性格特征通常无误。文本分析中“汉朝的王侯应当亲自帮助天子治理百姓”,与原文“汉时王侯、藩屏而已,视事亲民,自有其职”明显不符。原文意思是,王侯不过是屏障而已,处理政务治理百姓的工作自有有关部门负责。故选D。【4】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难点字多根据字形和语境推断,平时训练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注意关键词“悉”,都;“患”,以……为患;“焉”,兼词,于之;“累政”历任官府。(2)注意关键词“既”,已经,……之后;“惶”,恐惧;“俄而”,不久;“信”,信使;“瘳”痊愈,疾病消失。按关键词疏通文意,流畅表述即可。译文:萧恢字弘达。自幼聪明,七岁时就能通晓《孝经》《论语》的意思,阐发内涵,无所遗漏。长大后,气度美好,阅读各类史籍。齐朝隆昌年间,明帝尚未即位时,内外多事,明帝让萧恢担任宁远将军,赐给甲仗百人,守卫东府,并将担任骠骑法曹行参军。明帝即位后,东宫让他担任太子舍人,宣武之难时,出逃到京师。高祖军队到达后,萧恢到新林迎接,高祖任命他为辅国将军。健康平定后,他回来任冠军将军、右卫将军。元监元年,担任侍中、前将军。二年,出任持节使、征虏将军。四年,改任后将军、郢州刺史,依然持节。义兵初到时,郢城内疫病而死的人很多,来不及下葬,萧恢到任后,马上命令掩埋。又派遣四使巡行州中各处,于是境内太平。十三年,升任散骑常侍、益州刺史,依然持节,便道之镇。成都离新城五百里,陆上交通,(官员)都是预先定租私人车马,百姓苦于此事,历任官府不能改变。萧恢于是买马千匹,交给订马之家,供他们骑乘,有需要就按次序发放给他们,百姓非常依赖。普通五年,进封骠骑大将军。七年九月,去世,时年五十一岁。皇上派中书舍人刘显护丧事。萧恢是孝子,当初镇守蜀地时,生母费太妃仍停留在都城,后来在都城生病,萧恢知道后,一天夜里忽然梦见自己回去侍疾,萧恢醒后感到忧惧,于是寝食难安。不久都城信使到了,说是太妃已经痊愈。后来太妃又有眼病,很就没有找医生看病,有一个北渡而来的道人龙慧龙有治眼术,萧恢就请他过来。到了后,空中忽现一个圣僧,等到慧龙下针,太妃的眼豁然能视了,大家都认为是精诚所至。萧恢性通达宽厚,轻财好施,共在四州任职,所得俸禄都分给他人了。在荆州,萧恢经常从容问宾僚:“中山好酒,赵王好吏,二者谁更厉害?”众人答不出来。萧恢回头对长史萧琛说:“汉时王侯,国家的藩屏罢了,视事亲民,自有专人去做。中山喜听音乐,任性自在;彭祖做了一代又一代的官吏,这已是侵犯他人的职守了。现在的王侯,如果不去守藩国,就应当辅佐天子治理民,这不是很清楚吗?”在座的宾客都服了。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