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战期间,美苏等国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而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双方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战略目标等方面的矛盾而发生严重对立。 ——岳麓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二:1950年3月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1) 二战期间,美苏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的标志是什么?材料反映二战后美苏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针对这变化, 美国在军事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2) 根据材料二,概括阿登纳的主张及其目的。 (3) 综合两则材料,运用史实论证“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的观点。 答案: 1942年,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从战略同盟到对抗  针对这一变化,美国在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主张欧洲各国进行联合。避免欧洲走下坡路,提高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避免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国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最终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二战后,美苏双方互相敌对,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90年代苏联解体;二十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国家相互联合,成立欧共体,建立欧洲联盟,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历史与社会 试题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