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设校尉管理屯田,“有副校尉,秩比两千石,丞一人,司马、侯千人各二人”。唐朝统一西域之后,在此驻扎重兵,任命各级官吏,推行内地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及府兵制,并在天山南麓大兴屯田,使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推广到西域。以此为根基,不断对中亚施加影响。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葡萄牙人用武力占领马六甲是对当时的朝贡体系——以中国为主导的东亚秩序体系的直接威胁。明武宗本应帮助马六甲苏丹反击葡萄牙人,但当时的明朝已经没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坐视马六甲这一交通枢纽落入他手。葡萄牙很快建立起以马六甲为支点的联系欧亚大陆两端的里斯本——果阿——马六甲——中国的贸易航线。1553年,葡萄牙人登上了澳门的海岸,开始建立教堂和商站。
——摘编自威尔士(英)《大国的崛起》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加强对西域管理的主要措施,并说明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叶以来中国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中“明朝已经没有了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措施:设立管理机构,加强对西域的政治经济管辖;推广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积极作用: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保障了中国与中亚、西方的联系;有利于西域地区的开发;促进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往,推动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对外关系的变化:西方国家代替了亚洲国家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对象;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政冶、经济、文化的侵略活动代替了中国和亚洲国家间的和平的商业和文化交流,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内容。明清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社会黑暗、政治腐败;长期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