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黄老之学主张清静无为,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但是,该思想不利于统治者的治理和中央集权制的巩固,因此,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董仲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宣扬天道的精神以阴阳来体现,阳主德而阴主刑,阳为主而阴为辅;主张“大德小刑”,“德主刑辅”。当然,汉统治者从来不单纯依靠儒家维持自己的统治,汉宣帝教训他的儿子:“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唐初统治者认为以仁义治天下才能得到长治久安,反对专任刑罚制裁。唐朝法律以礼为准则,主张刑礼合一,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法律制度的儒家化。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用哲学化的形式取代落后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德礼”是本,“政刑”是用,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决不可以忽视“政刑”,甚而主张“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将封建统治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摘编自成怀洋《中国古代治国经验及启示》材料二 言及中国近代融合中西文化思想的形成,郑观应在19世纪90年代前后著成的《盛世危言》中最早提出中国人要救亡存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融会中西之学,贯通中西之理”。这一主张将中学和西学放到了同等的地位,而且还要使两者“融会”、“贯通”,这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那时占主导地位的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观念。随之而起的康、梁维新派在治国思想方面要求融合中西的主张较之郑观应更为明确而具体,对融合中西更加重视。他们主张“采西人之意,行中国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批判当时的中国”治中学者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认为“此两学……相互诟病,或水火不相入”,如此,不能养成改革所需的人才,“上师尧舜禹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的最终目标也难达成。毋庸讳言,以上19世纪90年代前后的融合中西文化的主张虽然极具生命并不断社大,也因之带上了新的特色,但总体上看,其文化变革模式仍然是中体西用。——摘编自崔运武《论中国近代的融合中西文化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融合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中西文化合思想的背景,并简要评析这一思想。
答案:【答案】(1)特点:多种思想融合碰撞(或既有儒、法、道等诸子学说间的融合,也有与道、佛等宗教思想的融合);顺应时代需求(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儒学为主导,儒、法融合为主体;贯穿了统治者的理政意志。原因:封建统治者为强化和巩固统治;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儒家思想具有开放和包容性。(2)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破产;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评析:将中西文化同等对待,主张实现二者的融会贯通,是对传统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其未能从根本上超越中体西用模式,进而难以引发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解析】(1)特点:根据“采用了道、法结合的黄老思想”得出多种思想融合碰撞,以儒学为主导,儒、法融合为主体;根据“正好适应了当时的现实要求”得出顺应时代需求;根据“汉武帝最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奉儒家思想为正统”得出贯穿了统治者的理政意志。原因:可从封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的开放和包容性等角度分析回答。(2)背景:根据“中国人要救亡存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根据“随之而起的康、梁维新派在治国思想方面要求融合中西的主张较之郑观应更为明确而具体”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根据“这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那时占主导地位的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观念”,结合所学得出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的洋务运动破产;根据“对融合中西更加重视”得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播。评析:根据“将中学和西学放到了同等的地位,……这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那时占主导地位的中本西末、中体西用的观念”得出将中西文化同等对待,主张实现二者的融会贯通,是对传统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根据“中国人要救亡存而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得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主张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开启了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根据“但总体上看,其文化变革模式仍然是中体西用”,联系所学维新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得出: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其未能从根本上超越中体西用模式,进而难以引发近代中国社会的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