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苏颂传①苏颂,字子容,泉州南安人。第进士,知江宁县。②仁宗崩,建山陵。有司以不时难得之物厉诸郡。颂曰:“遗诏务从俭约,岂有土不产而可强赋乎?量其有无,事亦随集。”③送契丹使,宿恩州,驿舍火,左右请出避,颂不动。州兵欲入救,闭门不纳,徐使防卒扑灭之。初火时,郡人汹汹,唱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赖颂安静而止。遂闻京师,神宗疑焉。颂使还,入奏,称善久之。④徙亳州。有豪妇罪当杖而病,每旬检之,未愈。谯簿邓元孚谓颂子曰:“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颂曰:“万事付公议,何容心焉。若言语轻重,则人有观望,或致有悔。”既而妇死。元孚惭曰:“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⑤吴越饥,选知杭州。一日,出遇百余人,哀诉曰:“某以转运司责逋市易缗钱,夜囚昼系,虽死无以偿。”颂曰:“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皆谢不敢负,果如期而足。⑥既又请别制浑仪,因命颂提举。颂既邃于律历,以吏部令史韩公廉晓算术,有巧思,奏用之。授以古法,为台三层,上设浑仪,中设浑象,下设司辰,贯以一机,激水转轮,不假人力。时至刻临,则司辰出告。星辰緾度所次,占候则验,不差晷刻,昼夜晦明,皆可推见,前此未有也。——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九》【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⑴遗诏务从俭约 ⑵时至刻临【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郡人汹汹A. 骚乱不宁 B. 议论纷纷 C. 气势凶猛 D. 争吵不休【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颂既邃于律历A. 深入 B. 深远 C. 探究 D. 精通【4】第④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B. 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C. 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D. 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5】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吾释汝,使汝营生,奉衣食之余,悉以偿官,期以岁月而足,可乎?【6】依据第④段,对邓元孚“惭”的原因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为自己武断豪妇装病 B. 以为比苏颂高明C. 不如苏颂说话有分量 D. 为自己见识浅陋【7】欧阳修曾赞许苏颂“处事精审”,以第③段为例加以分析。
答案:【答案】【1】 ⑴听从、采取某种方式 ⑵到 【2】 A 【3】 D 【4】 B 【5】 我放了你们,让你们做事谋生,(你们的收入)除了供给(家人)吃穿以外,都用来补偿官府,约好一定的期限还足欠款,可以吗? 【6】 C 【7】 苏颂送契丹使者夜宿,他遇火不避,处骚乱不惊,君王有怀疑他主动奏报,被神宗称道,说明苏颂虑事周全,应对沉着。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理解。本题中,第一句“遗诏务从俭约”意思是“遗诏要求务必要采取俭省节约的方式”,句中的“从”应为动词,意思是“听从”或“采取……方式”。第二句“时至刻临”意思是“时刻到了”,“时”与“刻”都是名词,指的是“时刻”,“至”和“临”都是动词,意思都是“到了”。【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郡人汹汹”源自第三段,从文中来看,这是形容火灾时郡人的表现,结合后面“唱使者有变,救兵亦欲因而生事,赖颂安静而止”可知,刚发生火灾的时候,郡人应是大声喧嚷骚乱不宁,后来全靠苏颂镇静指挥才防止意外发生,句中的“汹汹”应解释为“骚乱不宁”“大声喧嚷”。故选A项。【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颂既邃于律历”源自第六段,这句话是说“苏颂对于律历有深入的研究(或精通律历)”,从语法的角度来看,“邃”前面有“既”这一副词,后面有“于律历”这一介宾结构,“邃”应是谓语动词,这就排除AB两项,C项,“探究”代入句中讲不通,句中的“邃”应解释为“深入研究”“精通”“通晓”,故选D项。【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尊公高明以政称/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这句话是说“你的父亲高明且以政绩著称,怎么可以被一个妇人欺骗?只要告诉医生依法检查,自然不会冤枉(她)”,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尊公”“政”“妇”“医”“法”等,然后依据句意、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岂可”是固定结构,意思是“怎么可以”“怎能”,表示反问,不能放在句尾,这就排除A项,“为……所”是被动句,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故选B项。【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释”,释放;“使”,让;“营生”,做事谋生;“奉”,供给;“悉”,都;第一个“以”是目的连词,用来,第二个“以”是介词,按照;“期”,约定期限;“足”,还足欠款。【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依据第④段,对邓元孚‘惭’的原因推断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第四段文字,理解其内容,分析邓元孚“惭”的原因,再与选项进行比较。本题中,从“岂可为一妇所绐?但谕医如法检,自不诬矣”可知,邓元孚认为豪强之妇是在装病,而苏颂被这个妇人欺骗,后来“妇死”证明苏颂没有被欺骗,而自己判断错误,过于武断;邓元孚认为面对“装病”的豪强之妇,应该“谕医如法检”,就不会被欺骗了,此时的邓元孚自认为比苏颂高明,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自己错了;邓元孚最后说“我辈狭小,岂可测公之用心也”,由此可知,他为自己的见识浅陋而感到惭愧,由这些可知,ABD三项的原因推断都正确,C项,“不如苏颂说话有分量”错误,该信息在语段中没有体现,故选C项。【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欧阳修曾赞许苏颂‘处事精审’,以第③段为例加以分析”,然后理解“处事精审”的意思,再结合第三段的事例进行分析。所谓“处事精审”意思是“面对事件,处理精密周详,应对沉着冷静”;第三段是说苏颂送契丹的使者住在恩州驿站,结果驿站发生火灾,身边的人请他出去躲避火灾,他的反应是“不动”;州里的士兵想要进去救他,他关上门不让他们进来,而是镇静地让防护的士兵扑灭大火;刚发生火灾的时候,郡人骚乱,救兵也想生事,都靠苏颂镇静才防止意外的发生;事情传到京城,神宗怀疑,等等,这些都说明苏颂遇到事情沉着冷静,考虑事情周到全面。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没有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