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强大的汽车工业,是现代工业强国的重要标志;造汽车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对比中感悟差距】 近代中国,虽努力向西方学习,但仍无法造车。 材料一:1896 年夏天,李鸿章被派出使西方。在德国,他参观当地的一些汽车工厂后,感慨地向俾斯麦讨教,中国怎么做才能向德国一样强?能办厂造车?他说,我天天和老太太孩   子一起办事,政府和国家都在给我制造困难和障碍,我不知该怎么办? ——《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李鸿章所遇困难和障碍的实质是什么? 【探索中开启新路】    1956 年 7 月 13 日,新中国制造的第一辆汽车如期开下生产线,这款 CA10 款“卡车” 被命名为解放牌,中国汽车工业从此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 材料二:新中国建设初期历史片段三则 1949 年底,毛主席和周到 1956 年底,中国农总理出访苏联,在参观斯大林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汽车厂时,毛主席对随行人员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说:“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工成。伴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厂。”随后两国商定,由苏联占绝对优势的新的经济基援助中国建设一座现代化的础的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载货汽车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 到1956年底,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伴随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新的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共和国的足迹》 (2)结合新中国建设初期的有关史实,分析中国开启自主造车之路的条件。 【机遇里寻得突破】 国家不断在汽车制造上寻求突围,这是新中国工业七十年的一个缩影,也是这一百年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缩影。抓住新机遇,正是中国汽车制造实现弯道超车的好时机。 材料三:1978 年之后,中国汽车在轿车项目上马,对外合资合作的基础上,带动汽车消费结构升级,中国汽车进入“喷井”时期。从 1975 年的年产量 7 万辆,到 2003 年 444 万辆的年产量。2009 年,中国汽车产量首次突破千万,以 1379 万辆成绩排名全球第一。 材料四:新能源时代到来的短短二十年间,中国不仅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新车供应链体系,还在新能源车的核心领域——电池、电机、电控,基本实现了国产化,有些核心技术甚至反超了发达国家。同时,新时代的车企技师们凭借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扎根在新能源的第一线,   攻克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疑难杂症”。并且中国汽车品牌凭借日益提升的质量、技术和服务,在海外市场的出口量持续增长,“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3)结合材料三、四,阐述中国汽车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凭借自身优势在世界汽车竞争中走出漂亮的上升线?   答案:封建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 1953年我国开启的“一五计划”确立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的基本任务,为中国的汽车制造确立了方向;苏联对中国汽车制造工业的帮扶,为我们的汽车制造提供了经验上的支持;1953年到1956年进行的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逐步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建设准备够多了,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新的时代机遇 任选二个角度进行阐述即可优势条件 对应措施 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面临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 核心领域实现国产化,部分核心技术反超了发达国家 进一步提升车企的自主创新能力,自强奋斗、敢于突破,力争将更多的革新技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支持,开展对外合资合作等方式; 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并同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新时代车企技师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继承和发扬现代匠人的工匠精神,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中国汽车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口碑渐长 进一步利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扩大中国汽车的海外销售市场;
社会法治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