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半斤小麦
[印度]普列姆昌德
有一个村里住着一个古尔米①种姓②的农民,名叫辛格尔。他是一个心地淳朴的穷苦人,整天埋头干活,和别人无来无往。他不晓得什么是欺诈,从来没有沾过“欺诈”二字的边;他从未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也不懂得什么是骗术。有饭吃,他就吃点饭;混不上饭,就嚼几口炒三角豆。
但是,如果有客人登门,那他就只好放弃这种“超脱”的方式。特别是有出家的圣者光临的时候,他免不了要采取世俗的做法来应酬一下了。出家人毕竟是大神的信徒呵。
一天黄昏,有一个圣者来到辛格尔的家里。辛格尔家里只有大麦面,这怎么能招待客人呢?幸好从婆罗门③韦布尔老爷家借了半斤小麦,叫自己老婆磨一磨。圣者吃罢饭,高枕而卧。第二天清早,向主人祝福以后就上路了。
韦布尔老爷通常一年向各家收两次献给婆罗门的布施根。辛格尔心想,半斤小麦有什么好还的,我多把几斤布施根送给他,彼此的心里就都明白了。
印历正月,当韦布尔先生来的时候,辛格尔就把大约十来斤小麦送给了他。辛格尔自以为这样一来借的债就偿还了,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提起这件事。韦布尔先生也从没有向他要过。七年过去了,韦布尔先生由婆罗门变成富翁,而辛格尔却由农民沦为雇工。
辛格尔出外做工回来,半路上韦布尔先生拦住他说:“辛格尔,明天到我家来算算账吧!你早就欠下我五个半满的小麦没还,而你连提都不提,莫非你想赖账不成?”
说完这句话,韦布尔先生就提起七年前借给辛格尔半斤小麦的事。
辛格尔听罢目瞪口呆。“天哪!我向他布施过多少次根食,可他为我干了些什么呢?当他占卜、择吉的时候,我总是多多少少给他一些‘布施品’。这么多日子哪怕向我要过一次账,我也会把麦子称给他的,难道是我故意躲在家里不吭声吗?”想到这里,说道:“老爷,说起来我倒是没还过您那点根食,可是我曾几次以布施的方式一斤两斤、三斤五斤地给过您。您今天向我要五个半满的小麦,我怎么还得起呢!”
韦布尔:“礼物可多可少,账目毫厘要清;就算你过去给了我一些东西,可那是礼物,不能抵账,哪怕你借了一斤给过几十斤也罢。账薄上你的名下写的是五个半满,你要是乐意的话就算算清楚!要是你还了,就把你的名字一笔勾销;不然的话,你欠的账会越滚越多!”
辛格尔:“婆罗门老爷,干嘛折磨一个穷苦人呢?我连吃都吃不上,这么多的小麦我上哪儿弄去呀?”
韦布尔:“你爱上哪儿弄去就上哪儿弄去,反正少给我一点儿也不行,不在这世还,难道要到老天爷那里还吗?”
辛格尔吓得浑身发抖。“一旦债主的账薄上留下了名字—尤其是欠下了婆罗门的债—那我是要被打入十八层地狱的。”
韦布尔:“哎,你到底什么时候还?”
辛格尔:“我身边现在没有,等我跟别人借来了,还有不还的?!”
韦布尔:“这我可不答应!已经七年了,现在我一天也不宽容。如果你还不起麦子,你就写一张借契。”
辛格尔:“反正我得还,不管你是要麦子,还是让我写借契。怎么算价吧?”
韦布尔:“市价是十斤麦子一个卢比,我按十斤半一个卢比来扣”。
辛格尔:“既然我要还你,就按市价扣吧,我何必因为多扣半斤去担不是呢?”
账算完了,小麦折价六十卢比。六十卢比的借契写好了,三分的利息,一年不还,利率增加到三分半。此外,半个卢比的印花税,一个卢比的手续费也归辛格尔付。
辛格尔整整辛苦了一年。到年底居然攒下了六十个卢比。于是,辛格尔带上钱,把它恭恭敬敬地献到婆罗门先生的脚下。
婆罗门先生:“要是欠我的钱不如数付清,从今天起你就得出三分半利息。这个钱,你愿意放在自己家里也行,存在我这里也可以,随你的便!”
辛格尔:“好吧,我拿来多少钱,您就都存着吧!我走了,我再想法子跟别人借十五个卢比”。
辛格尔走遍全村,但是谁也没有借给他钱。之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人们不相信他,也不是他们身边没有,而是因为谁也不敢惹那个婆罗门先生。
辛格尔灰心丧气,于是就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了。他不再忧虑还账的事,仿佛他谁的钱也不欠似的。
这样,又过了三年。韦布尔先生一次也没有催着要账。他像一个狡猾的猎人一样,想一下子击中猎物的要害。时机不到去打草惊蛇是违背他的策略的。
一天,婆罗门③先生把辛格尔叫来跟他算账。从第二天起,辛格尔就开始到韦布尔家里去做工。仅仅因为半斤小麦,他的双脚就戴上了奴隶的锁链!那点麦粒就像金箍一样一生一世压在他的头上。
(赵永发译,有删改)
【注释】①古尔米:印度一种从事农业的低等种姓。②种姓:指由种姓制度划分出的若干以职业为基础的的内婚制群体,种姓之间等级森严。③婆罗门:印度最高级种姓、祭司和学者的阶级。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他从未担心自己会上当受骗,也不懂得什么是骗术”,小说开头的描述,既体现了辛格尔的人物特点,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B . 韦布尔居于上等阶层,他贪婪、狡诈、欺凌弱小又不失善良,例如市价是十斤麦子一个卢比,他提出按十斤半一个卢比来扣。
C . 小说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丰富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辛格尔老实本分、逆来顺受甚至是麻木不仁的特点。
D . 小说通过极具夸张性的情节,彰显了生活在不公平社会制度下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表达了作者批判种姓等级制度的主题。
(2)
简要分析小说以“半斤小麦”为题的妙处。
(3)
有学者评论辛格尔的遭遇时说:“所有一切的不平一旦建立在不公的宗教、种姓制度上之后就都可以视为合情合理了。”请据此分析在影响辛格尔命运的几个事件中他的心理。
答案: B
①“半斤小麦”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故事就是围绕借半斤小麦、还半斤小麦展开的。②“半斤小麦”是小说的核心物象,以此为题,小中见大,体现全文主题。仅仅因为半斤小麦,低种姓农民辛格尔就沦为了高种姓婆罗门的奴隶,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主题。③对“半斤小麦”问题的处理映射出全文主要人物形象。韦布尔的无耻、狡猾、贪婪,辛格尔的逆来顺受、老实麻木都是通过对“半斤小麦”问题的处理上体现出来的。(意思对即可。)
①借半斤小麦:出家人是大神的信徒,不能用粗粮接待圣者。②没有及时还小麦:婆罗门何其高贵,不会计较半斤小麦,自己多布施就是还债,不用明说,彼此心里自然明白。③答应还六十卢比及利息:低等种姓的人要敬畏和服从高等级的婆罗门,既然婆罗门说布施不可以与债务相互抵消,那就要还,虽然觉得不合理但也要顺从。④辛苦一年还债:欠婆罗门债不还,要下地狱的。⑤卖身为奴:为了不下地狱,出卖自身,心甘情愿。(答出三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