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法国作家凡尔纳以空想的方式将当时的科技成果神奇化,大胆猜测、热情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并对种种社会弊端进行深刻揭露和辛辣讽刺,生前其作“光是无插图小型本便销售了约160万部”。七八十年代,明治文坛掀起“凡尔纳翻译热”,作品热度仅次于莎士比亚,成为中国作家“改译”的基础。1902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倡导“小说界革命”,创办《新小说》杂志,将《海底旅行》归类为“科学小说”进行连载,并亲译介绍西方少年探索冒险、同舟共济精神的《十五小豪杰》。同年4月,赴日留学的鲁迅订阅了该杂志,翌年秋译成《月界旅行》,讲述三名探险家乘坐空心炮弹飞往月球的故事。鲁迅译本重“科普”而轻“幻想”,“不适于我国人者”多有删节与调整;采用章回体,加入对偶的破题诗,但正文“掺用文言俗语”,随处可见“自由、人民、进步、法则、研究、发明”等新词汇。鲁迅认为:“(读者)必能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导中国人群以进行,必自科学小说始。” ——摘编自(日)山田敬三《鲁迅与儒勒·凡尔纳之间》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纳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历史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中国作家译介凡尔纳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答案: 历史背景:(经济)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政治)资本主义制度普遍建立,但弊端日益暴露;(思想文化)人们对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等感到不满,推动浪漫主义思潮兴起;(社会生活)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提高;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亚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将其作品作为传播科学、社会启蒙的工具。 特点:转译自日译本;意译为主,不拘泥于原著;重科学知识传播和思想启蒙;融合中国传统文学特色。 影响:(救亡图存)有利于民众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发达,萌发救亡图存、效法西方之心,推动社会改良;(思想启蒙)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提高民众素养,促进思想解放;(自然科学)有利于科学知识和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新文化)有利于小说和白话文的推广与结合,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做了铺垫。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