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小日记折射大时代,大时代期待断青年。品读目记,回答问题。 俞秀松的目记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书记) 九点到(陈)独秀家,将(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交给他。我们谈些译书的事,总该忠实精细。 (1920年6月28日) 万慧芬的目记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 (我要)坚持艰苦补实的生活作风……开动脑筋,站稳主场,帮助贫雇农彻底翻身,一定要胜利完成土改。 (1951年11月26日) 于华男的目记 (航天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2008年7月27日,我们接到通知,我们的高精度加速度计组合成为“神入”飞船首选测量装置。由此,我和我的同事们有了这段与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约定。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飞船飞天成功……很多媒体用“稳”字宣传我们的加速度计组合,我想“稳”的不只有我们的产品,也有我们的团队,我们与中国航天一起成长,愈发沉稳,更有干动。 (1) 根据日记指出影响俞秀松的新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列举推动这一思想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 (2) 阅读万慧芬日记并结合所学,简述她参与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意义。 (3) 某校开展“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辩论赛,双方解题如下: 正方观点:青年成长的关键是把握时代的脉搏。 反方观点:青年成长的关键是修炼自己的能力和品质。 请选择其中一方观点撰写份辨论词。(要求联系三位青年日记的内容,事理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新思想:马克思主义事件: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采用分层赋分,考生可以任意选择一方观点作答。能够紧扣自己选择的观点加以论述,联系二到三则日记中的事例,全面准确阐释其中体现的时代脉搏或能力品质、且事理一致,逻辑清晰。
社会法治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