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验名称: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形成
实验器材:木板和木条制成的可升降木槽(如图),颗粒大小不同的砾石、砂石粉砂,粘土,矿泉水5瓶,直尺、量角器各一把等。 实验操作: ①在木槽斜面A中,铺上厚度约10厘米的砂、砾、粘土混合物层。 ②将A面的倾斜角度调整为30°,取一瓶水,自斜面A顶端缓缓倒水,使水流呈线状,观察A、B面上砂层的变化,并加以记录。 ③重复上述①②步,将水增加为两瓶,对比观察A、B面上砂层的变化差异,并加以记录。 ④将A面的倾斜角度调整为40°,重复上述①②步(两瓶水),观察A、B面上砂层的变化情况,并加以记录。 实验记录: 第一次(α=30°)1瓶水 第二次(α=30°)2瓶水 第三次(α=40°)2瓶水 A面 冲沟深度 冲沟顶部 宽度 冲沟深度 冲沟顶部 宽度 冲沟深度 冲沟顶部 宽度 3cm 4cm 5cm 5cm 6cm 7cm B面 堆积物 多少 颗粒物 分布 堆积物 多少 颗粒物 分布 堆积物 多少 颗粒物 分布 少 —— 较多 —— 较多 —— 实验思考:
(1)
据实验推测流水侵蚀作用与径流量、坡度的关系。
(2)
实验小组在实验记录单上忘记了填写B面上颗粒物质分布特征。请从颗粒物的堆积形状及颗粒物大小排列,推测实验中B面上沉积颗粒物质的水平分布特征。
(3)
右上图为地质学家在野外拍摄的地理景观图,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 流水侵蚀作用与径流量呈正相关;与坡度呈正相关。(流水侵蚀作用随着径流量与坡度的加大而增强)
沉积颗粒堆积为扇形;颗粒物由扇顶到扇缘从大到小排列。
河流出山口地形平缓,水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碎石泥沙大量沉积,形成冲积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