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全国生物进化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王章俊历经十年精心打磨的原创科普《生命进化简史》三部曲图书出版面世。这部三部曲包括《从起源到登陆》《从陆地到天空》《从野性到文明》三本书。借着新书出版之机,王章俊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 澎湃:你在书中提到人们对迭尔文进化论存在着误解,比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王章俊:是的,我是一直在思考,人们对进化,尤其对进化论误解的太深,了解太肤浅,甚至是根本不了解。所以我就想怎么能从科学的角度、从进化的角度、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来告诉人们生命进化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进化。《生命进化简史》基本上讲述了生命是怎样进化的,告诉你生命怎么一步步从一条鱼变成两栖类、爬行类;一支爬行类变成恐龙和鸟,另一支爬行类变成哺乳动物、灵长类,最后变成人。 我在书中不但讲述了生命是如何进化的,而且告诉读者,生命为什么会这样进化,纠正了社会上对达尔文进化论的误解。比如我们经常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不完全代表达尔文的核心观点,这句话出自我国翻译家严复翻译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作《进化论与伦理学》。他为了唤醒当时中国人贫穷落后的思想,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达尔文的核心思想实际上是物种变异、自然选择,最后适者生存。有变异才有选择,选择最后只有适合生存和繁衍的物种才能延续下来。而且生物的进化不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澎湃:大众固有印象中,地球生命就是从简单生物进化到恐龙或智人,为何你说“并不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呢? 王章俊:从根本上来说,因为基因的突变是随机的,不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谁都无法控制。比如现在的新冠病毒,它必须依附于其他生命体才能生存繁衍,但它在变异。越是简单的生命越容易变异,为了生存它就得变异,只有好的变异才能遗传下去。后来的生命,尤其像人类,为什么不容易看见变异?因为人是一个比较大的生物体,身体中细胞的变异你几乎看不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得见的。 所以我用“不总是”表述。从脊椎动物的进化来说,确实从鱼到两栖到爬行,再到哺乳类,再到灵长类,一直到现在的人类,确实脑容量在急剧的增加,由爬行变成直立等等,确实如此。但我认为并不总是这样,只有脊椎动物是这样,其它的就不是这样。比如细菌现在还有无性繁殖的,还有其他多细胞动物,像海葵,像珊瑚,还有植物,比如土豆等,都是无性繁殖,它照样生存挺好,对不对? 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将近一千万个物种,而脊椎动物还不到七万种,也就是六万七千种左右,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太小了。 澎湃:我们在给孩子们做科普的时候,往往就会想到说要给孩子们培养这种科学思维,到底什么叫科学思维?如何培养? 王章俊:科学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更具逻辑性的思维推理。其实我在编这本书的时候,自觉和不自觉地运用了这种逻辑推理来做。 比如说鱼,最早有脊椎的鱼,没有鱼鳍。后来有了鱼鳍,有了颌骨嘴巴,最后鱼鳍大概在3.6亿年前登上陆地,鱼鳍变成4条腿,所以变成4条腿以后,就进化成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了,一定得这样推理的。 这个逻辑推理非常关键,你没有逻辑思维、逻辑推理是没法做科学研究的。同时,我想让人们认识到,这就是生命的进化,其实我们在日常观察过程中处处可以见到生命是一步步进化来的。 澎湃:做科普最难的是要用通俗简单的语言、有趣的语言传递给普通的读者。怎么做到? 王章俊:比如我要介绍羊膜卵,羊膜卵就是卵生动物的蛋。在生物的进化当中,爬行动物演化出了羊膜卵这种复杂结构,羊膜卵的结构保证了爬行动物在陆地上可以正常繁殖,而不一定依赖水环境。 如果我上来就讲羊膜卵里的结构,羊膜囊、卵黄囊、尿囊,你肯定就晕了。那我换个说法,我把羊膜卵比喻成一个单元房子,卧室就是羊膜囊,里面充满着羊水,胎儿在其中生长发育。而尿囊相当于卫生间,胎儿的排泄物,如二氧化碳都得排到那里,而厨房就是卵黄囊,提供营养地方。这样解释是不是就容易理解了。 澎湃:书的开头有一页演化生命树的图谱,能介绍一下吗? 王章俊:这棵演化生命树是这套书最大的一个特色,是我的原创,花了10年时间梳理,整个这本书都是围绕这棵树展开的。从最早的藻类、到鱼类、两栖类,然后到爬行类,最后分两支,一支是恐龙到鸟类的进化,另一支是哺乳类动物到人的进化,我的三部曲基本上都围绕这棵树,而且这棵树里面有分8个演化分支图来支撑,所以脉络非常清楚。关于生命所有的进化知识与有关的知识,你都可以从中找到它的答案。 澎湃:人类的很多社会行为,其实都能在进化的过程当中找到答案。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王章俊:对的,达尔文进化论是现代生物科学的核心与灵魂。所有生命都是传递基因的工具,你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传递基因。所以我书里面最后有4句话,“生命的本质在于自我复制,世间万物只有生命能够自我复制,其他任何物体,没有生命的,是不可能自我复制的”。 (摘编自《科普作家王章俊:我们是侦探,探寻地球生命40亿年的奥秘》“澎湃新闻”2020年8月28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我国早期翻译家严复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翻译,虽然这个表述曾起到过积极的影响,但从科学的角度看是不准确的。 B . 生命先是从一条鱼变成两栖类动物,然后成为爬行类动物,爬行类又分化为两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几何式分化,进而形成了万物并存的生命状态。 C . 在大众固有印象中,地球生命就是从简单的生物进化到恐龙或智人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如果单从脊椎动物的进化角度来看是当然对的。 D . 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生命的意义在于基因传递;而这个基因传递是通过基因复制,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来实现的。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王章俊历经十年精心打磨的原创科普《生命进化简史》三部曲,以全新的角度讲述生命的进化过程,可谓是我国科普史上的创举。 B . 人类为什么不容易看见变异?因为人是一个比较大的生物体,身体中细胞的变异一般看不见,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得见。 C . 《生命进化简史》开头一页的演化生命树图谱的编排,花费了作者十年的心血,在内容上起到了统领全文,提纲挈领的作用。 D .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现代生物科学的核心与灵魂,它使人们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在于自我复制,生命是传递基因的工具。 (3) 《生命进化史》三部曲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 B B ①从科学的角度、进化的角度、分子生物学角度多维度阐释生命进化的现象与过程。②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按照科学的逻辑,讲述深奥抽象的道理。③绘制演化生命树图谱,帮助读者理解生物进化的不同情形。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