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历史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是造就中国这个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的内在动力,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下列是某学者的著作目录: ——据李勇刚《天下归心: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 从目录中任选一个章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明确指出章节,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第一章  从中西之别讲起 阐述: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各成体系。从政治制度方面,希腊城邦多元自治,始终没有一个超越各邦之上的共同核心。中国先秦时期则是由周代的分封制,转为战国时期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大一统观念始终是中国的最高价值。古希腊始终存在希腊人与蛮族的界限。先秦时期,华夏民族和周边民族相互融合,华夏认同观念浓厚。由此可见,西方的特点是“分”,中国的主流是“合”。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屹立世界,靠的就是大一统体制。 示例2:第二章  殷周之变:从尊神到敬德 阐述:殷商时期,鬼神观念极端浓厚,从上帝观念、祖先祭祀到占卜获得,商人建构起一个相对稳定的天命观。周取代商以后,对天命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天命靡常”的观念,把政权的正统性建立在“合德性”上面。周人确立的“改朝”依据,使“以德治天下”“为政以德”成为中国政治的主流。这种德治观念成为古代民本思想的滥觞,奠定大一统体制的道义基础。 示例3:第三章  周秦之变:从封建到郡县 阐述:平王东迁后,周天子权威衰微,宗法分封制渐次瓦解,礼乐文明逐渐崩溃。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诸子百家力图重建统一的政治秩序。在法家指导下,秦国迅速实现富国强兵,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推广郡县制,实现政治大一统;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实现经济大一统,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实现文字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外儒内法、济之以道成为统治思想,实现了文化的大一统。秦汉确定的大一统体制,奠定古代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础。 示例4:第四章  唐宋之变:从豪族到平民 阐述:汉唐时期,豪族势力兴盛,对大一统国家政权构成巨大挑战。到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而不是门第出身为标准选拔人才,士大夫成为瓦解豪族权力格局的重要力量。到宋代,科举制度更加完善,在其他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平民社会。面对社会结构的变动,理学家把儒家伦理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宣扬存天理灭人欲,重建了儒家社会信仰。同时理学培养的士绅阶层,在平民社会成为连接国家和个人的中介,通过构建具有平民色彩的民间宗族组织和乡里组织,推动平民社会的再组织。唐宋时期豪族问题的解决,使大一统体制进一步成熟。 示例5:第五章  由元而清:迈向“大中国”时代 阐述:中华文明包含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两大区域。长期以来中国大一统体制的整合主要局限于农耕文明地区,对游牧文明地区的整合程度有限。辽金元为代表的农牧结合的游牧文明,最终实现了两大文明区域的整合,在空间上大大扩充了中国的版图,中国进入“大中国”时代。从元到清,中央政府在农耕地区推行行省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对边疆地区则设立宣政院、理藩院等机构管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丰富了大一统政治治理体系。到清朝时期,中华文明成为囊括中原、草原、雪域、西域、海洋等众多文化版块的庞大政治共同体,中国现代的疆域版图基本确定下来。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