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成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成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安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汉十一年,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侯新反于中,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B .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C .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D .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吏掾:秦朝县令的属吏,主要负责群吏的进退。《高祖本纪》中的“萧何为主吏”中的 “主吏”也是此意,萧何是当时沛令的属吏。
B . 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祖先排位,举行祭祀的地方。宗庙制规定天子九庙,诸侯七庙,大夫三庙,士和庶人各一庙。
C . 转漕:文中就是转运粮饷的意思。古时通过陆地运输粮草的称为“转”,通过水路运输粮草的称为“漕”。
D . 淮阴侯:即西汉的开国功臣韩信,淮阴人。汉四年被封为齐王,汉五年被徙为楚王,后因被人诬告谋反,贬为淮阴侯。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萧何颇有政治眼光。当汉兵到达咸阳时,众将都忙着分抢财物,只有萧何忙着收藏秦朝的律令图书,为汉王了解天下、民情打下基础。
B . 萧何深受汉王信任。汉王与各诸侯击楚时,汉王令萧何把守关中,侍奉太子,安抚民众,发布政令,并把关中所有的政事都委托给他处理。
C . 萧何善于听取意见。他能够虚心听取鲍生和召平的建议,派遣子弟,拒绝封赏,捐私财资军,消除了皇帝对他的怀疑并博得皇帝的欢心。
D . 萧何有宽广的心胸。虽然他与曹参平时并不交好,但是在临终之际,还是推荐了曹参,并告诉皇帝,自己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②何置田宅必居穷处,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答案: D
B
B
①为您打算,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胜任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②萧何购置土地房屋时一定选择偏远的地方,他说道:“后代子孙如果贤德,就学习我的俭朴;如果没有才能,(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家所侵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