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4—17世纪的欧洲,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寄春是多么美丽何,却留不住这逝水年华!得欢乐时且欢乐吧,谁知明天有没有这闲暇!” ——据统编版义务教育教料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据李大钊《青春》(发表于1916年的《新青年》杂志) 材料三:1919年9月,21岁的周恩来在天津组织成立了学生进步团体——觉悟社。下为他执笔的觉悟社的纲领性文章《“觉悟”的宣言》内容节选。 “觉悟”的声浪,在二十世纪的新浪潮中,蓬勃得很厉害。……有了这种“党悟”,遂酝酿成这次全国的“学潮”,冲动了全国的学生界,人人思想向“觉悟”方面走。 ——据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③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 (1) 材料一中,人们对青春的赞美诗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说,推出李大心目中的“新青年”形象是怎样的?(断青年)杂志对“新青年”的产生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3) 材料三中的“学潮”促进周恩来等进步青年思想的“觉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思想的“觉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深刻影响? 答案: 人文主义。 将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具有世界意识。宣传民主与科学,使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的解放。 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进而使中国获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社会法治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