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
通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法
科学
信息
史社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法
科学
知识点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试卷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其他
知识点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首页
高中
物理
题目
如图所示为远距离交流输电的简化电路图,发电厂的输出电压是U,用等效总电阻是r的两条输电线输电,输电线路中的电流是I1 , 其末端间的电压为U1 . 在输电线与用户间连有一理想变压器,流入用户端的电流为I2 . 则( ) A . 用户端的电压为 B . 输电线上的电压降为U﹣U1 C . 理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为I1U D . 输电线路上损失的电功率为U2 / r 答案:A,B
查看本题答案和解析
物理 试题推荐
物理 试卷推荐
2013湖南高二下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期末考试
2011山西高三下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月考试卷
2014广东高三下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学业考试
2011黑龙江高二下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期末考试
2015山西高一下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期末考试
2016江苏高二上学期苏教版高中物理期中考试
2016江苏高一上学期苏教版高中物理月考试卷
2014河南高二下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期中考试
2016宁夏高三上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月考试卷
2016安徽高二上学期人教版高中物理期末考试
最近更新
如图所示,一细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在屏上形成了彩色光带,可知A.红光最先穿过棱镜B.偏折最厉害的是紫光C.在玻璃中速
如图所示,嫦娥三号着陆器向下喷气获得反推力,以较小速度向月面匀速降落.着陆器匀速降落时,重力与反推力()A.施力物体相同
尽管韩国越南也同中国在同一天过春节——农历新年,但三国纯的标志性习俗各不相同.中国是对联、爆竹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米糕
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道变宽或地势趋于平缓时,会沉积下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量大的先沉积
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普鲁士虽然有能力否决不利于它的议案,但其他中小邦也可以联合起来以多数票制服普鲁士,确保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一定是负数; ②只有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③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
如图11-3-10所示,在不滑水平桌面上有弹簧振子,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开始时振子被拉到平衡位置O的右侧A处,此时拉力大
-- There will be a baseball match this Sunday.Would you like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
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进步。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读上图,图中这两大科技成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
24.The students were ____ over the ____ problem, listening t
下列有关骨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幼年时,全是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 B、成年人的骨松质内,始终具有造血功能
阅读材料和黄河流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地处世界著名大河—黄河的入海口处,北临
我国某地区民居多高脚竹楼,那里丛林遮天蔽日,林中常见“孔雀开屏、大象戏水”的趣景.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下图省级行政区中的(
几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如下表:元素代号LMQRT原子半径/nm0.1600.1430.1020.0890.
利用石灰乳和硝酸工业的尾气(含NO、NO2)反应,既能净化尾气,又能获得应用广泛的Ca(NO3)2,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反应中,熵减小的是()A、(NH4)2CO3(s)=NH4HCO3(s)+NH3(g) B、2N2O5(g)
右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 线。请回答: (1)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为 g,此时它比 氯化铵的溶解度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沉疴 坎坷 呵护 苛捐杂税 百舸争流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