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正统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①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及驾陷土木② , 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 , 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九月,景帝立,十月敕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石亨议敛兵坚壁老之。谦不可,曰:“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亟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谦自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以部事付侍郎吴宁,身自督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也先战不利,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诬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亨等主其议,嗾言官上之,坐以谋逆,处极刑。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帝为黯然。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注释】①也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②驾陷土木:指英宗在土木堡被俘。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B .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同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C .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D .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监国,中国古代一种政治制度,君主外出或因其他原因不能亲政,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B . 檄,原是文书载体名称,指比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多指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C . 言官,古代监官和谏官的通称。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D . 丙戌,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的一种纪年方法,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里指丙戌年。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于谦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他义正辞严,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但在班师回朝后皇帝只赏赐了其他大臣。
B . 于谦勤于政事。巡查江西,洗雪数百囚犯冤情;担任山西、河南巡抚,遍访所属区域,对应兴办或革新的事就上疏提出建议。
C . 于谦临危督战。在蒙古兵逼近之时,他部署军队亲自督战,并严明军纪,使将士拼死战斗,致也先的军队战败退兵。
D . 于谦英名留世。陈汝言的事情败露之后,皇帝念及于谦,深感痛心;在皇帝忧心边境危机时,吴瑾认为若于谦尚在,情势不至于如此。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石亨议敛兵坚壁老之。
②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答案: D
D
A
①也先挟持皇上攻破紫荆关长驱直入,图谋京城,石亨建议收兵固守(或藏起物资)使敌兵疲劳。 ②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可是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