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钱伟长:从偏科生到科学巨擘
——探寻已故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成才“秘诀”
①上海大学的校园里,有一块醒目的石刻,篆刻着钱伟长题写的四个大字“自强不息”。
②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由于战乱连年,11年的小学和初中,他真正念书的时间还不到5年。考入苏州高中时,钱伟长是全班最后一名。高中三年,他努力学习,补上不少。但到考大学时,只有文史尚过得去,数理化、英文还是弱项。
③19岁那年,钱伟长以历史100分、中文100分,其他各科加起来还不到100分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他在《八十自述》中说,正在考虑读历史系还是中文系时,“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义愤填膺的他决定弃文从理“改学飞机大炮”。
④可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不同意,为啥?他知道钱伟长物理只考了5分。可钱伟长铁了心要学物理,经过1周的执着请求,吴有训被打动了,给了钱伟长一年的试读机会:如果数理化三门课有一门低于70分,就得转回文学院。
⑤这名偏科生开始走进物理学的殿堂,并摸索出用思考的方法学习的“门道”。果然,他达到了吴有训的要求,毕业时,他还成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⑥许多认识钱伟长的人,无不赞叹他学识渊博、才思敏捷,也有不少人认为他是个天才。但他从未承认过这一点,相反他说:“‘天才'是不存在的。无论谁,也无论有什么样的条件,要想学得好,要想搞出成就,最先和最后必不可少的都是勤奋。”因此,晚年他还自信地说:这么多年来,我没有懒过,我的知识没有老化。
⑦钱老的学生、如今已是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周哲玮还记得,第一学期,他和同学把选课表递给钱伟长看,没想到这位导师拿起橡皮擦去了许多课程,只留下一些经典课。“其余的时间,导师就要我们去查文献、开展研究工作。”周哲玮回忆说,“钱先生还教导我们说,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已经是一年前的成果,教科书上的,起码是5年前的成果,所以,读研究生要紧的不是看书,而是看文献。”周哲玮还记得,钱先生非常希望学生自己通过调研提出问题。这些培养学生的理念,到今天依然不落伍。
⑧周哲玮本科读水工建筑,硕士攻读固体力学,博士研究流体力学。在拿到博士学位时,他请教钱伟长:我今后该向哪个方向发展?谁知就因这一平常问题,却挨了批评:“什么发展方向?国家需要你做什么,你就朝哪个方向发展!我这一辈子就是这样做的。”钱伟长常以自己为例,“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真理只有一条,国家需要你干,你就学。”
⑨钱老一生学过十几个专业,科研生涯涉足几十个行业。每一次重大的改变和选择,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1931年,日军侵占东三省,他弃文从理,立志科学救国。1946年,他在美国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后,却放弃美国的一切,以探亲名义悄然回国,成为一名园丁。1948年,当他有机会重返美国加州理工时,因为签证申请表上填写“若中美交战,你是否忠于美国”一栏中,决然填上“No”,放弃赴美。 58岁学电池知识,也是缘 于我国当时的坦克缺乏高能电池。64岁以后迷上了计算机,他甚至提出一种新颖的宏观字形编码方案,又称“钱码“……
⑩直至八旬高龄,他还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孜孜不倦地钻研“不作Kirchhoff假设的弹性板壳理论”,但这还不是他的“关门之作”,2000年10月,他又写出了一篇50多页的长篇论文《中国魔方的构造特性及其不惟一性问题的研究》,从数学原理出发得到魔方结构及原理的普遍结论,令人叹服。
选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钱伟长因为战乱影响了读书,在高中时严重偏科,但他在上大学时却毅然选择了自己基础薄弱的物理专业,最终成为了成绩最好的学生。
B . 钱伟长从不相信有天才,只相信要想学得好,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须经过勤奋刻苦的努力。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C . 钱伟长在指导学生时,鼓励学生选修经典课,其余时间查文献开展研究工作。他培养学生的理念,到今天依然很有用。
D . 钱伟长以自己为例,教育学生以国家需要选择专业。在他的人生中,每一次重大的改 变和选择,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钱伟长考上大学后弃文从理是受“九·一八”事变影响,他认为只有学理才能拯救国家和民族。
B . 钱伟长被称为科学巨擘,不仅因为他取得的科研成果,还因为他的奉献精神。
C . 钱伟长认为杂志和教科书上的文章过时,所以他指导学生不看书,只看文献。
D . 学生周哲玮受钱伟长影响,在选择发展方向时以国家需要为发展方向。
(3)
科学家钱伟长的成长“秘诀"对你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
答案: A
B
①目标明确,意志坚定;②勤奋刻苦,自强不息;③立足经典,钻研创新;④担当责任,为国献身。